提問!日常生活中帶著孩子練習提問力,幫自己找到答案。

你常問問題嗎?又或者,你鼓勵孩子問問題嗎?如果孩子一直問自己問題的話,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

隨著時代在改變,我們逐漸意識「提問力」的重要,不管是與人溝通或是要向AI工具下指令,這一切都很需要提問能力的應用,那麼還是想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常問問題嗎?身邊的人(孩子)常問問題嗎?

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次問問題是什麼,以及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

想到了嗎?

是確認類型的問題(早午晚餐吃什麼?作業或工作做了沒?),還是選擇類的問題(你要吃A或B?),又或者是更有空間的問題(你覺得可以怎麼做?)呢,這些不同的問題所引發的後續討論都很不同。

「問題」通常會引發聽問題者後續的思考,而被引發的思考則會因為問題類型有所差異,這個「後續差異」也會影提問者對於提問的信心。

舉例來說,孩子如果常常在問問題時,遭到拒絕(問:「為什麼煮湯的時候不能去碰鍋子?」,答:「不能碰就對了!問這麼多做什麼!」)又或者被否定(問:「影子是什麼?」,答:「這有什麼好問的?!」),久了之後,孩子便也不會再繼續問這類的問題,自然而然失去了這部分的提問能力,慢慢地就沒有機會藉此幫自己找到更多答案和想法。

「問問題」是學習的開端,每一個問題都是值得尊重的。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我們應該鼓勵他們,而不是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否定或者批評。對他們的問題表示肯定和欣賞,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也能鼓勵他們更積極地提問呢。

照片中的孩子問到了查詢書本的辦法後,跟著指令操作中。

 準備好自己的心態 

準備好自己的心情,接受探索過程的不適感

要帶著孩子做提問力的練習,首先最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面對問題時的感受」,如果自己面對問題時很容易出現不耐煩、生氣等負面情緒,那麼第一步驟就會需要先注意自己的情緒來源為何。

大部分類似的情況,可能是無意識地認為需要回答問題,但若回答不了,就會心生不耐;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當下有其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無法回應孩子問題。不管原因為何,都需要先好好地正視這個情況,因為這樣的情況也會直接地影響到孩子是否有意願繼續提問。

給大家的小建議是,接受「每個人都有不知道的事情,說出『不知道』並不是示弱」,又或者在自己有任何情況以致於無法回應孩子時,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在意的,並且約個時間做後續的討論和探索。

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是最希望能夠在孩子提問時,給予正向的回饋,並不是說馬上要幫孩子找答案,而是陪著孩子去進行問題的探索。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比如:「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不如和他們一起去找出答案。你可以進一步詢問:「你覺得為什麼天空會是藍色的呢?」不僅鼓勵孩子主動思考,還能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哦。

 給予提問的環境 

生活中或是教室內,都能讓人安心提問

當自己準備好自己的內心狀態後,我們也要讓孩子知道,我們不只鼓勵孩子發問,更會好好地重視孩子的提問,如果只顧著鼓勵孩子提問卻沒有給予好的回應,久了之後,孩子也會無所適從,不確定怎樣才叫做「好問題」。

一開始,孩子有可能會因為想要測試你,所以提出各種奇怪又明顯不合理的問題,這時候正是很重要的信任建立時機,真誠地回應孩子的各類問題,讓孩子真正相信,你願意陪他探索任何可能性。

這邊所談到的「回應問題」,可以是:

  1. 確認訊息(統整孩子的訊息,確認孩子對問題的想像),接著再做下一步的回應。
  2. 反問孩子的想法,如此達到彼此確認理解之外,更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對問題的想像和猜測。
  3. 提供建議的找尋答案方向,或是對於問題的猜測,一起去探索可能的答案。

舉例來說,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很高興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並進行後續的討論。

學次方在帶領孩子做研究討論時,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經驗,就是孩子想要研究「大便」,因此提出了跟大便有關的各種問題,這也是孩子在提問經驗上有傷的表現,他需要藉由這樣的機會來證明「老師(大人)才不是真的可以接受我所有答案」,然而,我們相當真誠地和孩子討論這些問題背後可以做的研究內容,並且也提出各種可能的方向及作法,最終孩子才逐漸願意相信這個地方對於提問的包容、願意安心地提問。

甚至有時孩子的提問確實協助了所有人對於某個事件的理解,這時候孩子也很值得被大力稱讚,請不要自己陷入「被質疑」的情緒,否定了孩子的提問和觀察呢。

慢慢地,孩子開啟了問問題的大門後,他們更願意提問,可能就會提出一些我們從未想過、甚至讓我們感到困惑或不安的問題。這時,我們還是得有意識地保持耐心和開放的心態,願意去接受和理解他們的問題!這相當不容易,事實上我們也相當鼓勵大家可以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當不知道答案時誠實地說自己不知道;當對這個問題感到不舒服或不妥時,也讓孩子知道自己或許從未想過或是認為不適合當前討論的原因,並可表示自己需要時間思考或是找一下資料,另約時間聊聊(如果認為問題本身有點不妥,千萬不要就這樣去了,孩子如果沒機會知道你的考量,那將會把問題持續藏在心裡)。這些「誠實」都向孩子示範了每個人都還在學習的路上,也是尊重孩子問題的表現哦!

 示範以及探索 

一起邁向由提問開啟的新視野

如果前面兩個階段都滿順利的,以下也會給予一些建議,讓大家有機會在自己的任何場域中,陪伴孩子養成提問的習慣和能力唷。

【提問版】

不管是教室裡或是家庭中,都可以有一個「提問版」紀錄各個時刻大家想到的問題,這些問題不一定要馬上被解決,可能是討論某事物時突然想到的問題、或者是靈光乍現出現的問題,不管如何,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成為大家可以互相討論的話題。而這些問題有可能會在某個時間突然被解決,也或者就需要一個共同的時間來探索答案,不管如何,提問版都是很棒的一個互動時間喔。

【互相提問的時間】

「示範問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環節,當我們因為各種機會對孩子問問題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反問我們,彼此用問題來互相認識。一開始孩子可能不曉得要怎麼問問題,就可以鼓勵孩子參考自己剛剛的提問,並且做照樣造句,問出類似的問題,甚至一開始只是問一模一樣的句子也沒關係,用問題互相來回,就像丟球遊戲一樣有所互動,讓孩子對問問題更有感。

【放慢回應問題的速度】

當孩子提出了問題之後,不急著回答,可以先確認一下孩子對於這個問題的想像,接著也聽聽看孩子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一開始沒有想法(他可能會覺得「啊我就是不知道所以才問你啊」)也沒關係,向孩子好好地解釋「只是好奇孩子有沒有一些猜測」,千萬別因為這樣而彼此爭執。接著可以和孩子將問題做拆解,一次討論一個問題,並且試著提出可能的作法,慢慢去梳理出對這個問題的更多想像。

別忘了,如果自己不知道答案或是從未想過,誠實地讓孩子知道他問了一個好問題,可以讓彼此都有所學習。

【換句話「問」】

如果狀態允許,可以和孩子嘗試針對同樣的主題來換句話問,也就是說用不同的方式形成問題,比較看看各類問題的差異。舉例來說,當孩子問:「為什麼雨水是透明的?」,在討論時我們更能引導孩子把問題變得更具體,如:「雨水是從哪裡來的?」、「所有的液體都是透明的嗎?」、「透明是怎麼產生的?」等。這樣的經驗能讓孩子了解一個問題的多面向,並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也知道原來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表達的方式。

將想討論的問題視覺化、具象化,可以協助進行問題的討論喔。

 給彼此時間練習 

別忘了,每個人都在學習的路上

必須誠實地說,大部分人小時候其實並沒有被鼓勵提問,也沒有一個好的提問環境,也因此很多「大人」也是需要練習問問題,因此即便我們寫了不同的方法出來,還是要提醒大家給彼此時間,不管是誰都無法一次做到位(就連學次方的老師也是!),因此就算孩子的表現和自己想像不同也沒關係,別對他發怒(通常是對自己生氣),給彼此時間和空間,慢慢練習。

我們自然期待孩子最終能夠透過提問的習慣和能力,幫助自己在很多時刻解決問題,不過這些軟實力的養成,絕對都是「慢慢來,比較快」,持續地嘗試下去,絕對會看到很美好的成果。

──文/林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