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的第二次動物園,從三峽出發車程來回三小時卻減不了孩子的興致。
而在出發前一天孩子們狀況連連,其實是我們約好既然生活課也是一門課那前置任務沒完成的孩子就不能一同出發,周一孩子接二連三的發現作業忘記帶或是有事情還沒完成。
經驗還不多的孩子心想只要告訴老師還是有轉圜的餘地之後再補就好,經驗老到的孩子則直說:「我可是真的因為沒完成作業直接被留在教室,而且還要完成任務,我跟你說不能去現場找真的很難。」這時有問題待解決的孩子們才發現原來約定是認真的!但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後要想到解決辦法還是沒那麼容易,於是老師們旁敲側擊著引導著孩子思考解決辦法,思考「以自己出發,為自己負責的辦法」在此出發點下請爸媽幫忙送或是把交作業時間延後到生活課之後就不是選項了,因為請爸媽送承擔後果的是爸媽,延後交作業那承擔後果的是要安排時間改作業的老師以及同行的隊友。於是孩子知道自己可以重新做一份也可以去和老師交涉線上檢查作業的方法。
而在知道有那些辦法到要行動也還有一段距離,要「承認自己有事情沒做好(完)」著實不容易。於是孩子們嘴巴說著擔心,但一個個都沒踏出解決問題的步伐,甚至有孩子說:「那不去應該也是一個選擇。」我們回應孩子:「不去不是選擇是後果。」各種對話持續著,但我們不做的是催促孩子動作,因為被催促的主導者不是孩子那一樣的情況還是會持續發生,我們等待且相信握有方法的孩子可以邁步解決問題。
後來孩子各自在回家前和老師達成到家後回傳作業進度的約定,也說好這是這次的折衷辦法,回到家的孩子認真地完成約定,隔天全員出發。
任務在身,想負責又需要磨合該怎麼辦。
這次的生活課我們到動物園體驗實境解謎,孩子將把解謎的過程轉化成成果發表的關卡,這個任務是顯性的,而真正隱性的任務是孩子互助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季中老師們討論著要幫孩子一人準備一份解謎包還是一組一份,一人一份可以避免吵架也可以減少依賴,相對的討論和協調的機會也會減少,這次的生活課在學季末權衡下我們決定「一組一份」練習合作也是這次生活課的重要任務。過程中的大吵、小吵或是輪流斷線都是預期內的表現,重要的是在事件發生地當下如何面對和處理。
在學次方我們總和孩子說:「在確保大家都安全的情況下,溝通吵架都是我們鼓勵發生的,大家可以練習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聽見他人的想法,在有信任感的環境下感受溝通是怎麼一回事。」不過說是這麼說,但孩子也不會在遊戲中爭吵就突然學會怎麼溝通,這時候課堂情境就是練習的好時機(當然不是故意讓孩子爭執,而是在自然發生中引導)。
一件一件事情舉例有些繁瑣,就每一組以一個事件或狀態說明吧!
同理孩子,讓孩子知道我理解你在認真執行任務。
那天基礎班阿戴組的兩個孩子從第一關開始爭執著誰可以先看關卡說明,任務卡在手上互相搶著,孩子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漲,這時老師做的事情是讓孩子情緒先緩下來。注意!孩子只是認真的在解謎完成任務,並不是無理取鬧,因此需要讓彼此意識到對方的需求,在孩子冷靜下來後老師的工作就是在旁觀察和記錄了。
孩子甚至體貼地對阿戴說:「老師,我們去就好,你可以去樹下休息。」接下來整天的行程阿戴除了接電話之外,就在一(假)旁(裝)乘涼了。
在豔陽底下解謎的孩子。
被體貼去樹陰下等待的老師。
卡關了,要怎麼繼續?
基礎班藍藍組的孩子基本上沒有發生衝突,更多是「輪流休息」和「一起卡關」,孩子卡關到絕望的以為自己今天就只能停留在第二關等其他人回來了。這時候老師能做的是什麼呢?是帶孩子繞出死胡同,引導孩子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老師:「還有誰知道這個關卡的答案呢?」
孩子:「你嗎?」
老師:「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好像知道有誰已經解出這個關卡了。」
孩子:「是阿戴老師他們。」
老師:「那我們可以怎麼和他們求救呢?」
孩子:「打電話給他們。」
繞出原先的死胡同後三個孩子開始有了希望,一起練習如何說明清楚我們的困境以及需要尋求協助,老師的工作只剩下借出手機撥電話了。
卡關的藍藍組。
停下自己工作協助同學的阿戴組。
陪孩子意識到合作的各種狀態。
至於佳瑩組的進階班孩子已經不用特別陪孩子過這些情境,但仍會發生對彼此不耐煩口氣不佳的情況,於是我們讓孩子去比較自己和當天在動物園裡校外教學的其他孩子們有什麼差異。
孩子:「其他學校大多只能跟著老師行動,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要去哪裡、怎麼去。」
老師:「這兩種不同的進行方式,對於學生來說,會有什麼不同的互動呢?」
孩子:「比較自由啊。」孩子一開始講得很客氣。
老師:「除了這個應該還有吧?給你們空間去發揮,那是不是就更容易互相對對方口氣差?」
孩子一臉尷尬說不出話來,但老師並不是為了罵孩子才這麼說的於是接著說:「反過來說,你們也有空間可以彼此合作、彼此幫忙,而且現在因為是我們這些人,所以有這個機會一起去感受這種合作中一定會出現的不愉快。我們就好好體會這一切,來認識這些情境,此時不吵架更待何時呀!」
在這些之後孩子更能夠感受團隊合作以及傾聽彼此的意義,這三個大孩子在生活課的最後甚至共同決定放棄回程前的點心時間,積極的想把最後一個關卡解出來呢!
不斷因為迷路開始意見相歧的孩子。
冷靜後一起合作解謎的孩子。
回到教室後,孩子看見彼此。
那天的沉澱我們請孩子針對三個問題分享:今天想感謝的人(不見得是被幫助,而是感覺有這個人真好)、今天覺得自己或團隊做得很好的事情、今天感覺自己或團隊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孩子說:「我很謝謝『某夥伴』因為他在大家意見不同的時候會出來協調,讓我們不要一直原地吵架。」
孩子說:「我覺得今天阿戴組幫我們很好,不然我們可能到要集合的時候還卡在那裏。」
過往孩子們的分享這個問題時能聚焦的範圍較小,大多是較具體的事件像是幫忙拿東西、提醒下車,而這次孩子開始注意到不直接是個動作的行為。
孩子說:「我覺得如果我們體力可以更好就好了,這樣就不會那麼容易累可以一起去更多地方(關卡)。」
孩子說:「我覺得今天大家輪流工作太可惜了,如果大家可以同時合作的話應該可以更順利。」
過往孩子們在這個問題裡第一時間容易想到的是抱怨隊友,不過隨著練習的機會增加孩子開始能從自己、從團隊出發,去思考大目標是什麼我們能如何做得更好。結束沉澱前老師們也和孩子分享這份感動,讓孩子知道自己真的一直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