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人體系統需要看器官的時候我們找了和人類器官最相近的豬臟器來和孩子一起觀察,而臟器不是直接可以觀察到的,於是在進消化系統時我們走了一趟動物園一起去觀察動物們的牙齒,看看食性與牙齒樣態或其他事情是否有關聯。
事前準備-知道外出目的,先思考再出門。
為了觀察到不同動物牙齒和食性的關聯,我們需要確保孩子能看到草食、肉食和雜食三種不同食性的動物,因此在出發前老師們挑出三種類的動物各兩個代表,當然孩子並未事先知道這些動物的食性(可能有想像或是在書裡看過。)給孩子動物園地圖,讓孩子先找出這些動物在動物園中分布的位置,並規劃合適的路線。
基礎班和進階班的孩子都需要先在地圖中找到需要的動物,舉例來說任務本上只有指定要找猴子,而動物園裡有數種不同品種的猴子,孩子可以自己選擇想觀察的對象並記錄下該動物所屬的分區位置。完成6種12隻動物的地圖搜尋後,基礎班和進階班則有不同的小目標。
孩子自己選擇要看的動物。
基礎班-把大任務拆成小目標逐步完成。
任務一:排列出各區域與大門的相對距離。
在這個任務裡孩子能夠先練習判讀地圖,知道各區域的相對位置,為接下來的路線規劃做準備。
孩子們讀完地圖後把相對距離記下來。
任務二:設定起點和終點,分站規劃出踏查路線。
動物園幅員遼闊,如果東一隻動物西一隻動物的走,孩子的體力很快就會用完了,因此我們需要先規畫路徑。因為孩子已經在地圖上把動物的位置畫出來了,也知道各區域距離大門(起點和終點)的相對距離,所以要做到規劃路線是容易的。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獨自規劃路線,於是我們設計了思考脈絡。讓孩子知道每區會是一個站,每站可以看一種以上的動物,再加上範例句孩子便能嘗試寫出腦中的規劃。
分區域把各站要觀察的動物寫下來。
進階班-看見全貌,練習進行整體規劃。
不同於基礎班,進階班的孩子有多次完整文章書寫的經驗,故我們拿掉範例句,也不提示可能會停幾個區,讓孩子自己用完整的架構寫出生活課當天路徑安排。
進階班孩子寫下整天的路程規劃。
分組討論-在做過功課的狀態下達成共識。
如同前面提過的,指定動物有各種不同的選擇,每個孩子選的動物和規劃的路線都會略有差異,因此在到動物園的交通時間便是各組確認路線的行前會議。兩組孩子討論的時間約莫在15~30分鐘,而時間得以順利控制的關鍵因素是每個孩子都先做了功課,於是孩子能說出自己希望一定要看到的動物是什麼?哪些動物自己能做取捨?甚至在核對動物所在地時也不需要完全重頭找。
老師引導著孩子們討論。
孩子們將順序標註在地圖上。
另外,很重要的是這樣的討論基礎能夠讓混齡分組中孩子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基礎班的孩子不會因為先備知識有落差而由進階班的孩子主導討論,進階班的孩子也不需要一肩扛下所有責任。
實際踏查-專注於觀察,練習面對意外。
經過三五天的行前準備,孩子們進到動物園的目標相當明確馬上開始找動物。沒料才看了幾種動物,孩子就發現要看到動物的牙齒並不是那麼容易啊!動物和人類不同,除了吃東西基本上不會張開嘴巴,草食性的動物有自己吃牧草的空間,但肉食性的動物是固定時間餵食的,沒辦法直接觀察到動物進食的孩子就開始注意柵欄前的告示牌,嘗試在上面找到需要的資訊。甚至直接找個能隨時觀察到動物動作的位置坐下來一面紀錄一面等待動物移動的時機。在多看幾種動物後,進階班的孩子也開始能從動物的食性推理出牙齒可能的樣貌,像是「草食性的動物不需要撕裂食物,所以牙齒可能很扁平」。
孩子們手口並用協助隊友觀察。
找到一個好的觀察點,坐下來紀錄。
使用工具協助自己觀察。
孩子們模仿著台灣獼猴,和另一組分享自己的發現。
沉澱與分享-梳理感受,再從他人的眼中重新看見今天。
每次活動的結束我們都會進行沉澱,根據孩子當天的狀態決定沉澱分享的內容,這次孩子分享的指定題是「今天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為什麼?」以及「今天讓我印象深刻的動物,我觀察到什麼?」。由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知道觀察動物以外的事件,以及讓孩子練習將觀察到的動物更清楚的描述出來。
達:看到侏儒河馬的時候,發現鼻孔很大!
玹:我今天走了8000多步,後來走了快一萬步呢!
築:石虎的大小就跟家貓差不多大,但他跟家貓不一樣,石虎比較兇,我們看到他的時候他在石頭上休息~
佐:羊駝會亂噴口水!
俐:我看到斑馬的時候,還以為那是長頸鹿,想說為什麼他有黑白條紋,後來發現原來是斑馬。
琪:今天第一次走這麼多路很累,可是下次再去一次沒關係!
熙:我們在看河馬的時候,河馬突然大叫一聲,超像打雷的~
在討論中孩子漸漸習慣分享,在還沒進入沉澱前(兩組會合時)大家就自然地分享著當天發現,那為什麼還要沉澱呢?我們在學習聆聽對方,練習著回應彼此,讓對話延續,這件事對大人來說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呢!當然隨著每次沉澱的議題不同,孩子能思考的範疇也會越來越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