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spring自由研究】疫情下孩子們各自的決定

2021春天,自由研究進入後半段時台灣疫情升溫,在沒有事情準備的情況下停了課,每個孩子都有了不同的決定,這篇文章我將一組一組回顧孩子們各自的選擇與成長。

學季初發想著主題的我們。

 

主題一 不用冰箱做冰淇淋

有兩個孩子選擇這個主題,希望重現youtube上不用冰箱就做出冰淇淋的神奇影片。這兩個孩子進行的研究時間不同,也自然是分開研究。

要重現出不用冰箱就能做出冰淇淋,重要的事情是要讓作為冷劑的冰塊溫度夠低,且讓要做成冰淇淋的溶液能均勻接觸到冷劑。

在調控著鹽和冰塊的比例創造低溫這件事孩子們都順利度過,兩組孩子第一次卡關都在「攪拌冰淇淋時間很長手超酸」。由於生命經驗的差異兩個孩子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不同,蓁思考的是如何讓冰塊能從各角度都碰到冰淇淋,蘋想做到的則是加速攪拌時間。於是蓁想到的方法是做出一個甜甜圈狀的降溫模具,蘋則帶來家裡做甜點的電動攪拌器。

把冰塊凍成碗狀的蓁。

 

尋找最佳冷凍比例的蘋。

在口味調整和其他問題上兩個孩子也都有不同的決定,喜歡鮮艷顏色的蓁嘗試用天然水果做出繽紛的冰淇淋,討厭鮮奶油口感的安挑戰保留冰淇淋滑順口感並將鮮奶油的量降到最低。

這兩個孩子都是第一次做自由研究,也都在疫情開始後,都選擇先緩緩研究,蓁決定先休息(其實也已進入收尾剩下成果海報而已喔),蘋則評估自己在家沒有直接協助的情況下研究會難以進行決定仍一起線上上課但選擇較小、能夠看見終點的主題,從可以轉動的投籃機下手,練習在只有遠端協助的挑戰下解決問題,一切順利嗎?當然不,當課堂位置搬到家裡,孩子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會想找主要照顧者,於是我們開始了一段遇到問題對鏡頭找老師,先不找媽媽的練習。在扭捏與練習中孩子有更多時間自己專研,雖然我們花了更多時間,孩子卻找到更多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呢。

 

主題二 921地震模型

這是皮和桃選擇的主題,在開始研究前皮就對921地震非常感興趣,很希望能夠對921地震再更了解一些。我們討論了各種可以進行實驗的方向,像是了解921地震對震央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921地震博物館的介紹、地震的成因或是地震會發生在什麼樣的地方等,其中模型對兩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更容易想像、有畫面的,於是孩子決定做出921地震園區中光復國中操場一隅的模型。

對第一次進行研究的孩子來說,研究常常是理想與現實的拉扯。希望做出等比例縮放的模型,同時也擔心紙板切割的困難,於是選擇了自己做紙漿黏土。影片裡的紙漿黏土看起來製作輕鬆,沒料自己動手之後發現各種材料的比例或是身體及心情上的累都影響著進度推進。研究中期桃有天問:「感覺好像不會成功了,我們做了好久,但都還沒出現模型,黏土還一直臭掉。」這時候我們緩下來將想做的是一字排開,思考著哪件事情在研究中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在討論的二十分鐘裡,孩子從擔心緊繃的心情緩下來,選出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做出等比例縮放的模型,至於是不是所有材料都是親手做的就沒關係了。於是順著結論,我們放下紙漿黏土,開始以照片中的老師當比例尺進行操場比例丈量,懷有雄心的孩子想做出約一公尺寬的模型。

製作紙漿黏土的孩子們。

皮和桃正在想辦法面對臭掉的紙漿黏土。

還不會算比例的孩子,把操場照片放大成想做的模型大小再測量。

丈量完成的隔周便停課了,透過視訊通話,兩個孩子決定各自在家裡試試看,有了前面的經驗也理解獨自工作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於是接受老師的提議決定做A4大小的模型。習慣和老師確認正確與否的桃,花了兩三周才長出肯定自己的信心;除了工具使用需要協助已經很習慣創作的皮則自在的進行著研究 (當然本來第一周還是覺得有點累)。

皮在線上課期間的作品。

感受著獨自工作這件事,從量長度也緊張的需要透過鏡頭請老師確認,到習慣實體與線上有「距離」上的困難,經過一整個月的模型製作,兩個孩子都決定將尚未完全完成的作品停下來,雖然作品還沒完成,但孩子確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六月幾乎每周準時上課),我想也是相當值得的歷程呢。

 

主題三 穿在自己身上的富岡義勇裝

熱愛鬼滅之刃的曦在學季之初發下豪願要做出一件給自己穿的富岡義勇裝,起先孩子雄心壯志的說要從線開始縫,在老師說明後孩子了解難處(當時孩子理解的難處是學次方沒有縫紉機哈哈)決定改用不織布裁剪縫紉。其實老師原來的建議是可以用黏的,而孩子覺得這樣不夠精緻,當然孩子的研究老師是輔助角色,我們就這麼開始囉!

孩子從穿針引線開始,到第一件黑色上衣縫好時臉上滿滿的驕傲。一個多月過去,孩子發現這個研究重複性動作多,也需要相當高的專注度,沒有想像中的有趣,進度也比預想中慢得多,在意他人眼光的孩子雖然心裡千頭萬緒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只是默默地和同時也在進行縫紉研究的夥伴一起前進。 曦從穿針線開始的研究。

第一次穿上自己縫製衣服的孩子。

這時候停課了,經過一次線上課後,孩子決定想緩緩,在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中孩子才慢慢說出自己的挫折感,說出希望完成卻又覺得自己完成不了的心思,於是我們花了兩周的時間讓孩子先是上線和大家聊天,再是一起工作但進行其他孩子想做的創作,慢慢打開孩子心房,帶孩子想起其實我們曾討論過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完成研究。後來,孩子決定將複雜的富岡義勇外套圖案用保麗龍膠黏,縫紉的部分也有溫暖的爺爺幫忙。就這樣,在各方的溫暖下孩子完成了第一個研究。雖然對孩子來說仍是一次挫折經驗,在這個研究裡無論孩子或大人都更認識孩子了。

 

主題四 土撥鼠遊樂園

看了天竺鼠車車和小倉鼠樂園影片的獅子期待自己也能完成一個給小球玩的遊樂園,這個題目吸引了喜歡動手做的泊,於是兩個孩子組隊合作一起蓋樂園。

在孩子的合作中常會出現大帶小或是互相爭論的情況,而這組夥伴很特別的地方是同樣高期待卻也同樣內斂,於是比起完成樂園,孩子在這次研究裡更大的課題是練習溝通,練習說出自己的想法、練習求救、也練習協作。

孩子的第一個溝通是想做出哪些機關,兩個人都有不能妥協的部分,於是第一個練習便是說出自己不想妥協的原因;接著是練習在需要第三隻手的時候比起找老師先找隊友協助;花最多時間練習的是同步工作,這兩個孩子都溫溫的,常會看到一個人在工作,另一個人在等待,問了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在合力完成一個東西,不過是「輪流完成一個步驟的方式合作」,因此老師示範著如何同步進行同一個作品的不同部分讓孩子知道原來還可以這麼做。

兩個孩子合力組合出來的作品。

在這些練習裡,兩個月也過去了,停課後的第一次視訊,兩個孩子都同意可能需要先把作品拆開來進行,再看看有沒有機會回到教室將作品組合。少了磨合,兩個人的速度都快了不少,孩子覺得很開心,老師倒默默感覺可惜,因為在這個研究裡孩子的課題也不只是完成遊樂園啊!

在鏡頭前工作的獅子。

分享著研究進度的泊。

 

主題五 泡澡球

和大部分孩子研究的契機很像,莓和綺的研究靈感也來自youtube,很有趣的是孩子本來的想像是看影片把泡澡球做出來就完成研究了。於是開始研究後,孩子才漸漸理解老師一開始所謂的「如果研究是完全照著影片做的話,那就不用特地來學次方做了。」孩子發現原來材料不是加進去就好還要注意比例,原來影片看起來成功也不代表自己照著可以再現,原來每周天氣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兩人希望能做出有顏色的泡澡球。

實驗失敗表情仍享受的孩子。

這兩個同樣是第一次做研究的孩子原來都是個人自學生,在較沒有框架的世界中學習,孩子對於成功與失敗都更容易坦然接受找到樂趣,同時對於依著實驗結果提出論點就花了比較多時間練習。兩個孩子每周都把新發現或新結論用錄影的方式呈現,從一問一答開始,孩子慢慢能做到和老師確定需要出現的內容後,互相討論彼此幫忙,錄完當日結論。

停課後藍莓繼續泡澡球的研究。回家後的第一次研究開始無論怎麼複製之前的配方,泡澡球總是無限膨脹,別說脫模了泡澡球根本連乖乖待在模具裡都辦不到。於是孩子再次開始摸索的旅程,經過兩個月的研究,孩子已經能一面說明自己遇到的狀況一面針對過往經驗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我們維持著每周完成一到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研究的節奏,在七月課程結束前一周孩子找出心目中最好的泡澡球比例,也從口述記錄進入圖文記錄研究成果的階段呢!

藍莓記錄下的成功泡澡球觀察。

 

主題六 電鍋烤餅乾

孩子希望完成製作不同顏色餅乾(天然配方上色)的研究,因為教室沒有烤箱的關係,我們一起找了電鍋版本的食譜,由於電鍋加熱效果相對差,孩子前一兩個月的研究除了調整麵團色澤外,也尋找著合適的研究節奏,讓每周三早上一個半小時被最有效的利用。這個過程很有趣的是,看著有想法而想法還不是最好的孩子摸索著。也就是我知道有更接近孩子理想的辦法,但先不提出,選擇從孩子當前提出的辦法延伸討論,協助孩子「想到」更直接的方法。或許你會想,就算不直接「告訴」孩子我的辦法,也可以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我的辦法更好,為什麼要讓孩子繞路?我的答案會是,我希望陪孩子走過「想得到」的這段歷程,老師或其他大人能想到可能是直接生活體驗也可能是從其他事件類推的經驗,而孩子需要走過這些體驗,便能將這段歷程轉化成之後快速推論的養分。

一面等待麵團解凍,一面準備下一個麵團的布蕾。

這些歷程體現至孩子居家上課期間的選擇,在還沒上線前孩子能與媽媽討論在家做研究與在學次方做研究的條件差異,並得出可以改用烤箱烤餅乾的結論,同時兼顧到為電鍋特別調整過的食譜可能需要一到兩次烤箱與電鍋的同步驗證,再讓自己的研究慢慢轉向,這些都是積累啊!

另外,如前面提到孩子用電鍋加熱餅乾,因此有大量等待時間,於是擁有許多回顧當天研究的時間,孩子會在與我討論後用自己的話寫下文字記錄,這些研究日記從老師發現錯字但孩子認為自己看得懂不需要修改,到孩子主動拿日誌找老師訂正,慢慢地孩子的文字越來越流暢,在最後製作成果報告的階段,孩子自信的說:「我覺得我不需要參加七月的課,我可以自己寫,有問題再找藍藍討論。」孩子除了和我分享寫記錄很耗費心神外,確實一次也沒有找我討論,獨立完成成果報告。

其中一部分的成果報告。

 

主題七 液壓裝置

對自由研究期待,同時也對要做什麼還沒有想法的孩子,我們是這樣開啟研究的。我會和孩子聊聊最近喜歡做的事、平常感興趣的主題,陪孩子從日常發展出題目。孩子時常會很驚訝原來各種事情都能成為研究主題。這次的液壓裝置研究也是,孩子對科學角的各種工具很感興趣,於是我們看著科學角的工具們,在瀏覽器下關鍵字,一起找出孩子有感覺的主題。

決定主題前認識材料的達。

一看到液壓怪手孩子的眼睛瞬間發亮,務實的孩子也明白要一次完成液壓裝置理想有些太高,於是我們將參考影片放慢,一步步拆解有哪些事情是完成液壓怪手前須要先學會的,逐步把大目標拆解成小里程碑後,開始各個攻破。

孩子研究中學習著各種工具使用方式。

這個研究是在我與孩子的關係相對穩定後才開始的,這樣的研究相當有優勢的部分是老師更容易拿捏與孩子的對話,在研究的過程中甚至常能產生價值對話,舉例來說孩子有許多想法在腦中,礙於表達經驗還不算多,即使不認同老師當前的建議,卻常出現有口難言的情況,而控制不了情緒。因為我們的熟悉,我知道這時應留白給孩子,讓孩子有時間可以消化自身感受,並思考如何表達,再穩定下來後選擇下一步行動。

我們一直練習著這件事,因此孩子的研究節奏常是在開始一項新的結構製作時做出一個原型,而老師通常會告訴孩子這個原型不夠堅固但孩子覺得很好,隔周孩子再看到上周作品便會自己根據上周經驗再做一個穩固的成品。這時我做的是肯定孩子,肯定他願意修正、肯定他把作品做得比上周更好了。

到線上課期間我們仍練習著,在孩子每次卡在新關卡時,孩子急躁短促的句子中藏著的其實是無能為力的茫然感,比起用命令式的語氣要孩子開始工作,孩子更需要的是「想像得到事情成功的狀態」,因此我會仔細地描述我的想法,才補述:「我的想法是這樣,你剛剛也聽懂可以如何動作,如果你暫時想不到更好的,我想先試試看我的方法,會比單純否定這個辦法更有可能前進。」在這段話中我提供我的想法,也保留空間讓孩子做選擇,畢竟自由研究的宗旨是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孩子需要的是空間,他也總是能在對話後開始嘗試動作,或是從我的激勵中想到更適合的辦法。

縣上課期間孩子開始使用雲端工具和老師、和自己對話。

在七月課堂結束時,孩子尚未完成複雜液壓裝置(怪手),而孩子這時說:「我覺得我可以做完,只是還需要時間。」在各種外在條件因素下,孩子沒有承諾我會在暑假期間完成,他說:「如果我放假沒做,那開學回學次方會繼續做。」這是很棒的承諾。

 

主題八 等比例縮放交通工具模型

這兩個孩子分別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做自由研究,兩個孩子都有專案課的經驗,我期待孩子的研究能夠奠基在其他課程裡累積的經驗,因此當孩子提出要做交通工具模型時,我們深究了「完成模型」的定義,最終兩個孩子得出的結論是做出「等比例縮放交通工具模型」。到這裡孩子的研究不只是做出交通工具外型,還需要用到測量、運算和資料蒐集,也就是孩子的模型不是印象中或想像中長這樣,而是真的是這樣!難度瞬間提高,而成果容易想像,孩子也就躍躍欲試。

在教室上課的兩個月時間,孩子花了一半以上的週數找資料,評估模型完成的可行性及收集數據,再花四分之一的週數完成等比例縮放運算與驗算,真正拿起紙板製作小艇的時間其實不長。孩子完成的小艇看起來雖然簡易,但過程稱不上輕鬆,因此做完的瞬間兩人信心大增,決定挑戰非常複雜的腳踏車模型。

孩子們查找著小艇的資訊。

完成小艇的每個切割小細節後的上色時間。

這次孩子一樣花了整整一堂課的時間進行資料蒐集,評估自己對各種媒材與工具的掌握度,最後選擇用紙捲製作腳踏車模型。我特別喜歡讓孩子仔細走過「評估」的歷程,因為在每個研究中都會選一件事當重點,這次的研究選的是「等比例」,要完成等比例很花時間,所以找到容易上手的製作方法就變得更為重要。同時孩子也會希望做出賞心悅目的作品,各種取捨就是非常值得花時間的前置作業。

在開始製作腳踏車模型後,兩個孩子有不同的想法,築評估自己在家沒辦法獨立做出精細的腳踏車,於是決定調整研究方向,讓先前的小艇模型可下水。柔對手作相對得心應手,於是繼續紙捲腳踏車的製作。兩個孩子的決定都吻合原先的主題設定,也都奠基在實際的經驗中,這也是自由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項精神。

繼續完成小艇水上實驗的築。

嘗試用紙捲做出腳踏車的柔。

 

主題九  彌豆子娃娃

這兩個孩子選的研究主題很具體,也在開始前老師便能想像到孩子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精細的重複性動作,於是為了讓研究順利,比起利用youtube教學影片,這次我們選擇用裁縫書來協助孩子研究。工具書的選擇由老師來協助,孩子的工作是讀懂內容,跟著基礎步驟學習基礎縫紉方法,在書中找到和彌豆子衣服相似的服裝,開始練習。

沒錯!孩子在開始縫彌豆子之前先進行草稿練習。對作品要求高的孩子,幾乎可以說被草稿這個概念拯救,因為孩子明白這是試做,做完做好比做美更重要。很幸運的是孩子在完成試作品及讀懂娃娃本體該如何製作後才開始線上上課。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和其他人的研究相比,這個研究的進度比較慢,需要的重複性動作相對多,知道自己不需要跟其他人比較進度,也知道當手腳縫上身體的結果不如預期(如軟塌)時能夠如何補針處理。

孩子在書本中找尋適合作為彌豆子前導的教學。

正在縫彌豆子頭的恩。

還記得六月中時是其中一個孩子主動問我:「我們七月可以繼續做嗎?現在不能出門,我也還沒完成,我想繼續。」後來孩子也問我:「為什麼不是大家都完成研究了,可是沒有每個人都繼續上七月的課?」孩子的這些問題大多從自己出發,從自己對自由研究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負責的角度出發,而我們也因此有機會可以再聊聊「完成」的定義,以及每個人的學習步調,一切都很好。

縣上課期間正在裁縫的璐。

 

主題十 企鵝圖鑑

孩子的企鵝圖鑑研究是個延伸兩年的研究,故事從兩年前的摺紙研究開始,孩子起先研究的是台灣動物特有種摺紙,特有種通常不好摺,對動物情有獨鍾的孩子開始思考什麼動物是自己比較上手又有內部差異的,後來找到從小就喜歡的企鵝。開始摺企鵝的那兩個學季,孩子在媽媽的協助下讀了各種資料、看了各種紀錄片,一邊查資料一邊記下不同品種企鵝的特徵訊息,在過程中孩子發現他想做的不只是把企鵝摺出來,而是讓大家能夠透過自己的作品區分企鵝。

於是春夏季孩子的研究方向做了些調整,他決定要完成一本企鵝圖鑑,希望以後大家去南極玩的時候可以帶著這本企鵝圖鑑去找企鵝。想法聽來可愛,從認真摺企鵝開始算起時間快一年,世界上十來種企鵝,孩子現在真的是撇過一眼就能說出那是什麼企鵝。也因為進行了大量的文本閱讀與資料整理,孩子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也產生連結。在不插電程式設計中學到的分類數應用到企鵝特徵分類上;在專案課時學到的找關鍵字方法讓自己在找需要的企鵝資料時更順暢;在讀企鵝資料會出現各種學名也讓孩子學會不懂的詞彙先略過其實不影響閱讀理解。同時也為了做圖鑑,孩子讀了許多平常不會碰的書本類型,確實的因為喜歡一件事而啟動各方面的學習呢!

整理著企鵝分類樹的朵。

每一次開始研究都是一場浩大的工程。

孩子的企鵝圖鑑書純手工,每一頁表格都是慢慢畫下來的,他堅信「手工」才代表是他自己完成的,也因為這樣圖鑑研究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完成的。老師樂見孩子在過程中的成長,也期待當孩子學習到更多工具時,能夠理解科技應用於作品不表示作品非原創呢!

 

結語

第一次線上課的大家。

春夏四個月的課程有一個半月在家上課,自由研究仰賴孩子與老師大量的對話,於是在家上課期間孩子們除了網路限制外更辛苦的是面對挫折時的自處,同樣的老師能觀察到孩子的狀態也受限許多,因此在討論過後我們決定不做過往較細緻的進程著墨避免失真,改以統整的方式為每個孩子留下大方向的紀錄。謝謝每位一起走過疫情下自由研究的孩子和家長。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