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成果發表原本預計讓孩子擔任策展人員與導覽員,將整季所學收斂成展覽與大家分享。沒料這波疫情來得又急周末老師們緊急討論,取消了對外公開開放的成果發表,改以新聞播報影片的形式來發表,少了現場互動,難度又提升了一些,今天一整天我們就在收斂與產出中度過。
最近的事情印象最鮮明,那整體脈絡呢?
如果直接問孩子要如何介紹冬季課程,孩子現在最容易脫口而出的便是「去海邊撿垃圾」、「要對地球好」這類的答案,不過這些回答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一路抽絲剝繭得出的結論。於是我問孩子的是冬季的主題是什麼?孩子靜下來說出:「北海岸的人為汙染。」是啊!那我們只談了淨灘這件事嗎?這時熙才說:「我們談北海岸人為污染不是一開始就談污染,是先認識漁港,才講到運送會有污染最後去淨攤。」穎著急得補述:「因為我們會吃魚啊,所以我們是去算用哪種貨車運送魚貨汙染比較少。」達和玹也在一旁說明著各部份自己記得的細節。
喚回孩子的記憶後,我訂下流程,讓孩子從大項目中開始討論內容
- 介紹冬季主題脈絡
- 我們和漁港的關係
- 我們生活中吃的海鮮從哪裡來
- 哪種運送方式是比較好的選擇
討論的事情是孩子熟悉的,於是這次紀錄也由孩子做,每個人記一些,再一起調整順序,慢慢把課堂脈絡梳理出來。
合作後是分工,順利的分工是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既然是新聞報導當然需要畫面,剪影片、做投影片都還不是孩子現階段能做到的(用沒學過的事情成發也太奇怪了吧。)於是我們一樣做海報,不過為了要讓影像清晰,和展覽不同海報上只留下精煉的內容,讓觀眾能清楚知道我們在介紹些什麼。四位孩子、四個小主題、四張海報,穎很快選了覺得最有挑戰性的主題,玹也選了自己最有感覺能說清楚的題目,達和熙起先想要相同的題目,我問孩子要猜拳決定還是想自己協調看看,孩子異口同聲的說讓他們討論一下,兩分鐘的時間我去拿海報,孩子們就協調出結果了,沒有人對分工的結果不滿意,順利的開始製作海報。
為了協助孩子能順利發表,我分別與每位孩子順流程,確定他們需要的素材,文字和架構由孩子負責,圖片則由我從過往的資料中印下來給孩子。約莫兩個小時,孩子們大致完成海報,過程中我做的事情是等待孩子的召喚,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出手。
今天也發生了小孩不喜歡老師提議但是又還想不到可以怎麼做而開始對自己生氣的環節,而我維持一貫原則既然是孩子的成發,只要方向沒有偏移,孩子當然可以自己選擇用詞遣字及排版方式,那這麼做導致進度落後其他人怎麼辦呢?別擔心因為是孩子做選擇的,所以即使用到一些下課時間,孩子仍主動把還沒完成的部分在課後找我再次確認內容,拿迴紋針把參考內容夾好、捲起海報帶回家繼續完成。
我們一直都說成果發表不是一霎的絢麗,而是孩子這段時間的積累,所以更需要有更多「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裡面,引用一句最近聽到特別有感受的話,我們追求的是「完整而不是完美」。我們希望孩子能這樣看見自己的成長,也期待周圍的大人能這樣看見孩子的努力。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