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了兩周的港口,冬季的第三周我們踏上龜吼漁港。在出門前孩子們先練習過觀察我們生活的社區(住宅區),今天我們踏上龜吼,去看看不同的社區會有什麼差異。
來到龜吼漁港,迎接著我們的是陰雨綿綿的天氣,孩子說這樣的天氣有點可惜,不過好適合漁港。我們穿著雨衣在魚市場穿梭,還沒來得及走完整個市集就被熱情的老闆招呼坐下吃飯了。
等待餐點的期間,孩子們熟悉的拿出紀錄單寫下(貼上)剛剛看到的景象,這一切對市場的叔叔阿姨來說實在特別,於是自然的和孩子聊起天,回答為什麼班上人這麼少以及上課時間怎麼不在學校對孩子已不是難事。更自在的是,在阿姨提問後,孩子開始問起龜吼的名稱由來、魚市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阿姨說:「龜吼這裡以前有很多烏龜,烏龜會在這裡産卵,久了就被稱為龜吼。」而魚市場則是隨著萬里蟹的名氣慢慢發展起來的。
在用餐的同時,老闆熱情的拿出各種海鮮與孩子分享,第一次看到河豚,也學會如何分辨萬里蟹(三點蟹、花蟹和石蟳)。我順勢和孩子討論起這個市場和家附近的市場有什麼不同?孩子很快提出可能是漁港在旁邊的關係,這邊的海鮮比較新鮮幾乎都是活的。至於為什麼會出現「現撈」這種服務,不需要再多討論孩子都能說出原因了。
用餐後,我們往碼頭移動,我們看著停靠在岸邊的船隻,孩子指著船上的燈大喊了一聲:「這是焚寄網漁船,那個燈是晚上要吸引魚的。」由於船上沒有船員,這艘船是不是魷釣漁船不得而知,但上周看漁船文本還有些吃力的孩子這週可以自在的使用新學會的詞彙真的十分讓人驚艷。
我們一面觀察的漁船設備,孩子突然說有個奇怪的聲音,大夥循線慢慢找著才發現是碼頭邊防撞輪胎和船身摩擦的聲音。這時我心想雖然天冷下著雨,但孩子的狀態是準備好的,各種感官都打開了。
除了漁船外,碼頭邊還有各種漁網和蟹籠,在裡頭孩子找到各種有趣的發現,第一次看到的海星、沒被抓下來的花蟹與石蟳,甚至還看到一隻從漁網中掉出的漏網之魚。越來越熟悉後,我們也觀察起在漁港工作的人們,船夫用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原理停船,船員在岸邊準備著新鮮魚餌,還有整理著一隻隻新鮮白帶魚的魚販。孩子們口中嚷嚷著好多問題,也在旁邊練習了一下怎麼提問,沒料醞釀一會後才發現船邊的工作人員說的是孩子聽不懂的語言,只好作罷(這次主題不會帶到漁工議題)。
順著碼頭走,下個看見的是漁具倉庫,倉庫上很具巧思的寫下龜吼漁港一年四季的魚獲以及漁民們一天的生活。在這趟旅程除了看看漁港設施,我們也想讓孩子看見當地居民的生活,於是我指了指船上的旗幟,讓孩子想一想這面旗可能來自哪裡?黃底紅邊的旗,孩子一看就知道來自廟宇,不過鄰近周邊似乎沒有看到廟,孩子踏出倉庫騎樓往外看,發現右前方有大大的廟宇拱門,雨天不方便拍照沒能留下足夠多的紀錄,但這雨卻沒澆熄孩子的好奇心,我們繼續往『順天宮』前進。進到宮中,孩子很快發現主殿祭祀的是保佑漁船平安的媽祖,甚至有孩子講起林默娘的故事。宮裡除了我們還有幾位聊天的居民,居民們看見孩子來親切地招呼著,讓孩子在雨天中得一處寬敞遮風避雨處能好好記錄下剛剛所看見的龜吼。
孩子一面紀錄,我們一面聊著,為什麼會有廟?為什麼這附近的房子比較矮?為什麼需要很大的公廁和好幾座停車場?為什麼便利商店裡會賣釣魚工具?為什麼這附近除了海鮮餐廳幾乎沒有其他種類的店家?為什麼要在沙灘邊搭起觀景平台?為什麼螃蟹主題公園沒有真正的螃蟹反倒是好多雕像?各種問題,我們看著、聊著也推理著,接下來還有七周,我們會繼續認識著些人與環境的關係。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