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我們從周一的漁港建築觀察開始梳理,有上週學次方附近的紀錄練習加上一天精實的漁港踏查孩子很快就回憶起漁港附近都有些什麼。一起把資訊整理後,孩子今天的第一個任務是『自己畫心智圖』,最核心的主題是什麼、第二層小標以及第三層的建築,都由孩子自己書寫,再用顏色區分出來。
左圖是周一的貼紙紀錄,右圖是孩子回家後把資料整理到筆記本後的樣子。
這樣的回應式教學法(演示、練習再實作)是學次方課堂中很常使用的,讓孩子看老師做一次,接著練習試試看,討論出有哪些部份需要注意、哪些部分和老師做的不同或是自己的困惑點在哪裡,沉澱一段時間後換孩子自己嘗試。無論是利用回家作業練習或是在課堂上各自挑戰,都能讓師生更確定彼此對學習的理解一致。
已經很熟悉心智圖的穎主要的時間用在理解每個字的意思;對於空間掌握還在練習的熙反覆調整心智圖在紙上的位置;第一次自己畫心智圖的達一面理解著心智圖的規則並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用國字書寫;而在認讀上努力的玹努力的仿寫著每個字,並一面理解心智圖的連線邏輯。完成的作品雖然內容是一樣的,卻有每個孩子不同的風格,不同階段的孩子也能做到不一樣的事情。
環境可以觀察,成因需要理解
回憶過建築物後,我們開始討論各種建築出現的原因,再讓這樣的討論回扣到這學季語感學習重點的「因果句」。舉例來說,我問孩子為什麼漁港旁邊會出現魚市場?
達:「因為大家要吃魚,所以港口旁邊要有魚市場。」
熙:「因為漁夫捕魚不只自己吃,還要賣給其他人。」
穎:「因為魚捕回來之後如果運到很遠的地方就會不新鮮,如果漁港旁邊就有市場大家就可以買到新鮮的魚。」
玹:「因為漁夫要賺錢,所以要賣魚。」
孩子們各自寫下漁港周圍建築成因的因果句。
前三週我們不斷練習的是去看見眼前畫面背後的原因,因此即使是基礎班的孩子也能提出合理的推論。而我們一起練習的則是如何延續他人的想法繼續討論,讓討論成立(你一言我一句各說各地可稱不上討論啊~)論點變得更完整。在這個世代裡能夠清楚闡述想法並與他人協作討論是不可過缺的能力之一,但對孩子來說這件事情並不容易,不容易的不是講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靜下來去聽到別人的看法,並嘗試回應。目前我們的做法是由老師做為討論的主持人,不發表意見藉由重述確認發表者的想法,也能透過轉譯讓其他夥伴更理解現階段的討論。像這樣的練習當然也不是一蹴可及,需要透過反覆的練習,讓溝通的能力自然內化。
用遊戲體驗人和環境的關係
下午我們則進了《海洋保衛大作戰》這款桌遊,讓孩子擔任漁夫必須想辦法補到最多魚成為一個厲害的漁夫。已經玩過這款遊戲的穎極力的想預防海洋棲地消失這件事,另外三個孩子則愉快的捕魚,底拖網、流刺網各種方式都用上了,而無論用什麼方法進行這場遊戲,都能達到課堂帶入遊戲的目的-從遊戲中體驗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
每個動作之前孩子都會很認真思考。
遊戲中孩子除了發現捕魚的快速方法外,也注意到棲地被破壞後要復原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想大量捕撈特定魚種的話也會造成該魚種的量快速減少。遊戲後我們討論著孩子在遊戲中經歷的這一切,最後切回龜吼,我問孩子:「既然有這麼多高效率的捕魚方法,那為什麼那天在龜吼我們只看到焚寄網漁船呢?」這時對孩子來說回應出:「因為不能把全部的魚都補完,這樣以後就沒有魚了,魚會滅絕我們也會沒有魚可以吃。」接續周一在龜吼漁港告示牌上的看見,孩子理解了不能捕小蟹及母蟹的原因,並把這一切串聯起來。
其實我們並沒有討論多厲害的議題,而是藉由最小限度的體驗讓孩子去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在這些討論裡重要的是去注意到人和環境的互動是雙向的,我們影響了環境,環境也會影響我們。那再接下來呢?當然不是要孩子就開始吃素,而是要繼續去思考我們能力範圍內能做的是什麼?如何和世界上的其他物種與環境共存在這個地球上。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