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周的討論,孩子知道貨機的送貨速度遠快於其他交通工具,不過我們要考慮的不只有速度,運送所造成的其他影響也需要被討論。上禮拜孩子花了不少時間處理數學問題,對於計算方法,單位與除法列式位置的關係在今天的單位油耗計算裡明確許多。幾乎不需要提醒就能夠將除數與被除數擺到運算式中正確的位置,並且知道得出的商單位為何。
2公噸小貨車 | 4公噸大貨車 | 100公噸船 | 8000公噸貨輪 | 150公噸貨機 | |
單位油耗(L) | 16000 | 4797 | 79200 | 5500 | 564700 |
計算後,我問孩子的是在沒有地形限制下會選擇哪種交通工具?如果不能用陸運呢?什麼時候會用空運、什麼時候會用海運呢?孩子很習慣列點回答問題,不過這次我們仍繼續練習不抄題以完整的段落說明。
有了組織的過程,每個孩子寫作的順序就有了差異,也更能看出每個人書寫的縝密度,只寫選擇但沒有原因和兩者兼備的陳述孩子很快就能看出不同。
下判斷要思考的不只有一件事,慢慢讓能考慮的範圍變大。
雖說是簡化成單一交通工具運送,但孩子計算的其實就是「食物里程」的概念,在食物從產地到餐桌走過了多少路程,而這些路程又對環境造成多少影響。不過我們吃魚這件事,對環境的影響難道只有食物里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而這次我們讓孩子藉由閱讀文本來找出答案,在文本中孩子又認識到「產品生命週期」和「碳足跡」的概念,這些詞彙的出現讓孩子才想起從魚開始要被當成食物的那一刻影響就開始了,在原料階段的捕魚法、製造階段的包裝、配送階段的食物里程、使用階段的烹調法和廢棄處理階段的方法都會產生污染。
在上課中閱讀每個孩子的閱讀速度不一,先讀完的孩子我會先讓他組織過閱讀思考問題的回答,講過一次後再進行修正。當天狀態沒那麼好的孩子雖然沒辦法自己讀懂,但還是能藉由聽其他人的回答來梳理剛剛自己看過的內容。每個人的說明也都能繼續補足前一個人想表達的想法,或是晚回答的人也會在聽到其他人的想法時出現A-ha moment進而完善自己的論點。這是在課堂中共讀與回家寫閱讀測驗很不同的部分,這兩件事都有助於閱讀理解,也都是課程設計中相當重要的部分。
提問、假設再驗證。
文本裡提到過往食物里程幾乎不會超過20哩,不過現在很輕易就會超過上千上萬公里,這件事和冷凍技術有關,也和交通工具發展有關,或許是算過油耗和成本的關係,孩子下午提問到「食物被送得越遠是不是也會越貴呢?」於是在討論完回家要如何將今天的討論寫成一篇文章後,我們實際到超市走一遭,去看看無法久放的生鮮和可以保存的米糧是不是存在這樣的價格規律。
出發前,也自然地提出要設計紀錄表格,我們討論著需要紀錄的事情有哪些,思考著為什麼要記錄這些參數,慢慢理出頭緒,甚至貼心的為同學們複印的表格。三個人到超市後,很快分工出紀錄方法,不到半小時我們完成了外出的任務,這時我感受到孩子在每次出門中獲得的成長,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出門的目的是什麼。
看著紀錄,孩子注意到無論是水果、肉類、牛奶或是米的價格似乎都和產地的遠近無關,於是我們再去思考除了運輸成本有哪些可能會影響食物的價格,如同討論生命週期孩子開始注意到養殖的方式、可種植的面積、保存的方法甚至品種(在超市是先注意到肉類部位不同價格也不同)可能都會影響到食物的價格。
在這幾周的討論裡,孩子開始意識到每件事情的成因都不是單一的,要如何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可以透過設計觀察來驗證,這樣的方法我們在科學課學,但也可以用在社會領域當中,不特別切分學科,能力更能夠融會貫通。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