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周留給孩子的查水產產地任務嗎?有孩子從上周就時不時說周末要去逛賣場,也有孩子查完資料後發現購物網站超市上沒把軟體和貝類分開,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趕緊在周末前提問。今天一上課,每個人都是胸有成竹地拿著收集到的資料開始分享。
看著上面的敘述,想必孩子是查的相當細緻吧?而實際上他們還是難免有誤會或是沒有完全理解的部分,像是看到網頁有魚皮,不過沒看到整隻魚的樣子,不知道是哪類的水生動物,於是在分類寫了魚皮兩字。又或是說好要寫清楚產地在台灣的哪個地方方便估算距離,但網頁來回看了幾次都沒看到城市名稱的孩子,就在產地的格子中填上「台灣海域」天真的以為這樣就可以在google map上查到距離。
很多事情孩子上課做得到,回家後不見得能順利,那是因為課堂中老師能時不時提供引導,而回家後一切就看孩子的學習成果了!因此「完成作業」也是專案課程裡相當重要的一環,一方面是老師檢驗孩子所學,另一方面也是老師驗收自己的上課成效,當然作業難度保持動態調整,也能讓師生雙方更能掌握學習節奏。
精準與大略,我們能知道的多細呢?
孩子查到的水產有澎湖的大明蝦、萬里的石蟳、北海道的干貝和馬來西亞的草蝦等等,算是熟悉google map操作的孩子很快知道可以用規劃路線的方法來找出產地到學次方的距離,以掌握我們與水產的距離。不過當孩子直接在地圖上輸入「北海道」時,馬上航運無法顯示距離,於是又學到了google map的新功能「距離量測」,但這個方法只能量兩個位置的直線距離(位移),並不能真實呈現交通路徑長,於是孩子知道了我們得知的是最短距離而非實際距離。
此外,在查資料的過程中,孩子也注意到光是北海道這樣模糊的地名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找出干貝來自北海道的哪裡,才能更準確的量測距離。當然,超市網站上的資料沒那麼詳細,我們也就只能大略量測(也有嘗試另外查產地。)在這個階段,我們談的精準是能力內能達到的最精準,至於不能完善的部分就用備註的方式附註,即使現階段不能解決,也能練習看見極限。
哪種運送方式是最好的,得看從哪個觀點切入。
根據網路資料,我概算了海陸空共六種交通工具(方式)的速度、單位油耗和單位碳排給孩子當參考。在數據中我提出了三個問題,分別是:哪種交通工具的速度最快?既然這種交通工具速度最快,那為什麼不只用它就好?那什麼時候會選擇用最快的交通工具呢?
「飛機最快。」、「飛機的油耗最高,會造成很多污染,也會浪費資源。」、「需要很快把貨物送到的時候或是東西不能放太久的時候。」分開回答這三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是容易的,不過我們這學季在練習的是提出完整的論點,因此孩子的任務不只是列點回答,而是將想法串接,以段落的方式來呈現對這三個問題的回應。
在思考後,孩子清楚知道選擇哪種運送方式最好,要考量的不只有效率,汙染、資源成本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哪種運送方式最好,是綜合評估的結果,並非單一面向能決定的。
看時速感覺不深,那就把時間算出來吧!
在有了產地到學次方的距離,也有交通工具時速的情況下,剛掌握除法和概算兩大工具的孩子(四年級的孩子多練習了小數除法)開始練習將各種運送方式所需的時間算出來。由於交通工具的速度從每小時12公里到每小時900公里都有,於是在這個運算中孩子更理解到為什麼學除法原理的時候會說「不是數字大的就是被除數,需要注意被均分的是誰。」孩子在處理這些真實數據時理解到運算的邏輯,我們也就順勢一起整理了除法的基本原則與除法和乘法的關係。
多算出幾個數據後,孩子說:「哇!飛機也太快了吧!」比起速度,時間對孩子來說是更有感、更生活化的量測單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讓孩子算運送時間的原因。
還不算熟悉除法的三年級孩子,花了將近30分鐘的時間,處理6種交通工具的運算,而四年級的孩子則繼續思考油耗和油錢該如何計算。下課前每個孩子都完成了一個產地的運算,剩下的部分每個人負責一部分作為作業,下堂課我們將從核對數據開始,再進一步討論將這些數字圖像化加以感受。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