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認識了漁港幾周,這周我們開始討論漁業和孩子日常生活有什麼關聯。要瞭解漁業之於生活的關係,我們從數據切入,而且是真實的讀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數據。上週孩子在龜吼漁港看見了在漁港工作的人們,於是我們從漁業從業人口開始,去看見在台灣有多少人從事著漁業工作,又有多少家庭將漁業賴以為生。
查數據的同時,我們練習了怎麼讀大數,孩子也第一次真正知道原來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口,孩子那時候問:「這是台灣現在的總人數嗎?」開啟了對數據的討論,台灣人口數會隨著生育及死亡不斷變動,因此我們的數據不是當下的資料,也因為這樣的討論孩子開始能感覺到數據的變動性,開始對眼前的數字有感覺。同時也因為這個討論,孩子知道為什麼我們看的是108年的年報而不是109年的年報,畢竟109年都還沒過完,怎麼會有完整的數據呢?
除了數據判讀外,接下來兩三周的課程我們將進入數感的練習,讀大數、概算、分數計算和除法都將融入其中。以漁業從業人口與全台人口比較為例,從數據中我們知道全台有8,848,368戶,其中有129,728人從事漁業相關工作。我給孩子的問題是「要怎麼算出全台灣有多少比例的家庭從事漁業相關工作?」對除法有概念的孩子知道能用除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列出129,728÷8,848,368這個式子,而問題來了,這麼大的數字孩子沒有信心自己能算出來,就算算出來了,也沒能保證是對的答案。這時概算就進來了,我介紹了無條件捨去法和四捨五入法兩種方法,讓數字變得親民些:
108年全台漁業從業戶數 | 全台戶數 | |
確切數字(以個為單位) | 8,848,368 | 129,728 |
無條件捨去法(以萬為單位) | 884 | 12 |
四捨五入法(以萬為單位) | 885 | 13 |
數字的位數沒變,不過要算120,000÷88,400,000可是比129,728÷8,848,368容易的多,孩子很快可以算出台灣約莫每100個戶裡就有1戶是以漁業相關工作為生。同時,我們還能比較兩種方法的精確程度。
確切數字(以個為單位) | 108年全台漁業從業戶數 | 全台戶數 |
漁業戶數佔全台戶數比例 |
確切數字(以個為單位) | 8,848,368 | 129,728 | 0.015 |
無條件捨去法(以萬為單位) | 884 | 12 | 0.014 |
四捨五入法(以萬為單位) | 885 | 13 | 0.015 |
一起計算過戶數後,換孩子自己算算看「全台灣有多少比人口比例從事漁業相關工作?」剛開始除數和被除數的位置孩子還有些混淆,不過因為命題清楚,透過複誦題目並對照表格,三個人都順利求出答案,並寫下結論。讀完年報上簡單兩項數據,做了兩個計算,一個半小時過去,沒有大量的紙筆練習,更多的是孩子清楚知道數字的意義,以及運算的邏輯。
用數據說話,不只有數字還需要立論。
第二堂課我們繼續看漁業統計年報,我問孩子台灣哪種漁業最興盛?孩子很快找到年報上的表格,回應是遠洋漁業,於是我追問為什麼遠洋漁業,你的證據在哪裡?表格裡寫的嗎?那表格裡所謂遠洋漁業到底都用什麼方法捕魚、年報有沒有可能統計錯誤?順著提問,孩子開始檢查數據,將表格中的數據與後面的文字資訊做對照,利用計算機驗算(孩子意外發現當式子很龐大時一般計算機其實也沒那麼好用。)確定數據都正確後,才進一步提出完整的立論-因為108年遠洋漁業的漁業總產量是560,744公噸,是所有漁業裡產量最大的,佔了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所以台灣最興盛的漁業是遠洋漁業。
當然,這堂課孩子也繼續練習概數運算,用真實的數據計算,練習運算也學習解讀數據。
那我們吃的魚從哪裡來呢?
在年報裡,孩子知道台灣有幾個主要的大漁港,在之前的心智圖製作中孩子也知道除了一類漁港,台灣還有兩百多個小漁港(包含我們去過的龜吼),不過台灣人吃的魚真的都是台灣自產的嗎?這個問題將留待孩子回家查資料(也可能是超市踏查),不過在回家前孩子的任務是完成紀錄表格,在課堂上將需要的資訊梳理出來,回家後利用大家都能看懂的表格收集資料,確保下次回來上課時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資訊所代表的意思。在學次方孩子常有做表格的經驗,不過從訂項目開始的討論對孩子來說還是相對有挑戰性的,三人來回溝通了好幾回,在旁邊聽時開始可以聽到本來總說這裡那裡(各種不明所以的代名詞)或是只顧著發表自己想法的孩子開始能說出「橫列應該是……」、「不對,直欄空格比較多我覺得是……」、「我也覺得這樣可以,但是如果順序調換一下…..」覺得孩子真的是持續在進步著。
這周三上午是自學校務會議,下午是自學審查面談,下次上課會是一周後,孩子能收集到多豐富的資訊,讓我們靜觀其變。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