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教室討論的氛圍──初次見面的Poker塔

不是不討論,只是需要一個契機

很多老師都會問「怎樣創造孩子自行討論的氛圍?」,其實就是創造一個鼓勵發言、肯定發言、接受討論的環境出來,並且讓他們養成習慣,就可以感到事半功倍。

上學期在新竹建功高中兼任了高一的選修課──科學實驗課。由於孩子們來自各個不同的班級,因此為了讓孩子熟絡起來,第一次正式上課我選擇了需要團隊合作的「Poker巨塔」,利用孩子熟悉的撲克牌為這學期的課程揭開序幕。

這個活動的規則很簡單,各小組必須在時間內盡可能在一張8開圖畫紙上,將兩副撲克牌盡量疊成高塔,待塔完成後再將圖畫紙抽開而塔不能倒。而各組除了撲克牌外,獲得的工具只有剪刀和美工刀。

一拿到材料後,孩子們對彼此還不熟悉,大多數的孩子們都各自拿了一些撲克牌後用自己的方法疊撲克牌塔。我走下去關心各組的狀況,也找機會push他們討論,開始建立友善對話的環境,並鼓勵孩子分享想法、沿續他人的想法。用不了5分鐘,孩子開始彼此合作,教室裡充斥著此起彼落的討論聲,他們開始討論是要將塔疊成金字塔狀,還是要將撲克牌捲成圓筒割凹槽最好,甚至還有孩子提出只要把底座搭穩隨便把卡片剪開往上插應該都會成功的辦法。

在不斷倒塌疊不高的情況下,有個孩子拿出手機詢問是否可以查看其他人怎麼做?聽到孩子自發地想自己去找方法和資源,而非直接尋求老師的解答,就是最棒的開始,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後來這組孩子利用自己研發的超穩底座及參考的圖片做出了第一高塔。

 

 

在嘗試之前沒有任何標準答案

這組孩子是班上最沉穩的孩子,他們在堆高之前就開始討論怎麼抽紙才不容易使塔倒下。我問他們覺得應該慢慢抽還是快快抽?有孩子回答慢,越慢越好;也有孩子回答快好。進一步追問後才發現,回答慢慢抽的孩子認為「慢慢抽的話,塔就不會被瞬間的加速度影響而倒塌」;而另一派的孩子則表示「電視上的抽桌巾魔術表演都是抽很快」。孩子們依循自己平常的習慣,一說完想法後就馬上追問答案。但與其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或是開始和他們一起回憶牛頓定律,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嘗試過後的體悟,我選擇讓孩子們堆高後自己抽抽看,然後我們再回來討論。


過不了多久孩子紛紛跑過來說:「老師,抽快一點才會成功耶!」到這裡我們才開始討論為什麼抽快一點的成功率比較高,這時候進行的討論才會對孩子產生最大的影響,因為孩子們體會了、驗證了最後自己找到了答案。

事實上,抽快或抽慢的答案很單純,最常看到的實例就是在急駛的公車上,當急駛的公車停下時人會向前倒,而抽快一點比較容易成功的主因之一就是慣性定律,因為高塔有矗立在原地的慣性。

然而,比起用考卷或是舉例讓孩子去想像,透過實驗手作的方式,孩子能夠透過真實的經驗了解背後的物理學。

 

比起知識,更重要的是討論的習慣

其實雖然最後仍以慣性定律收尾,但事實上課程目標重要的不是在於孩子們疊出了多高的撲克牌塔,而是建立孩子一個重要的習慣:在有限的資源下與不熟悉的人合作並一同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希望孩子擁有大膽地提出假設與求證,讓知識從書本中活過來的軟實力。
這些習慣和氛圍,只要建立起來,就會成為孩子的好習慣!

文/藍詩婷、編輯/林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