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季專案-我、社區與在地居民的關係

什麼是公民參與呢?我們從了解公、私空間是什麼開始……

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

孩子從住家住址的書寫以及郵差如何透過信封上的住址訊息,將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進而了解住址的訊息與台灣行政區域的行政層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孩子從討論的過程意識到,如果信封的住址沒有寫所在的縣市名稱,只寫了社區的名字,或是只寫路名但沒有寫樓層,郵差都是很困難將信送到的!有台灣地域劃分的概念後,我們開始梳理孩子對於「空間」的認知及感受,
🙋‍♀️空間是可以走進去又可以走出來的地方
🙋🏼空間是可以放東西的地方
🙋🏼空間就是我現在坐著的這個地方

從私人空間也就是住家空間開始,孩子想了想,在家中只有自己才能使用的空間有哪些?而在家中與家人共同使用的空間有哪些?從自己與家裡出發,我們逐漸向外延伸到家門外的空間,會與鄰居會共同使用的社區空間有哪些、與同學的學習空間以及社區住宅外的空間有哪些?孩子提出了許多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討論了不同空間會做什麼事,會一樣嗎?或是有所不同?接著以學次方的空間為例,孩子透過繪製分學次方的公、私空間文氏圖,持續梳理出公、私領域之分,在回到剛剛大家列的所有空間,練習著區分哪些空間才是公共空間?為什麼?那些覺得不是?為什麼?
學次方的空間文氏圖。
圖書館是公共空間嗎?朋友店旁的休息區是公共空間嗎?可以借廁所給路過居民使用的餐廳廁所是公共空間嗎?
孩子互相提問、說明,討論的過程中,什麼是公共空間,在孩子的腦中逐漸清晰~
分享家裡的公、私空間。

龍學公園的前世與今生

前幾堂課我們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的定義,接著思考,如果家裡馬桶壞了怎麼辦?孩子提出了各種可以想像的解決方式,拿出自己的零用錢、自己動手修修看、找爸媽幫忙、可以請水電師傅來修…
那如果走出門外,看見社區電梯壞了怎麼辦?走出社區,發現人行道破了一個洞怎麼辦?
有些孩子仍然想要自己動手修修看、有些孩子提到了可以找社區經理、可以找大人幫忙……
接著我們討論到,走到社區外面,如果有一個公共空間,想要讓它變更好,身為小小的居民有機會改變現況嗎?
於是這堂課,我們透過一張張的老照片、一段段歷程故事、新聞採訪報導的影片,一起了解位在三峽區龍學里的「龍學公園」,當時就是經由一群在地的大、小居民、里長、特公盟…等等,一起發起的「公共空間改造案例」!透過事件、歷史照片、角色卡,我們一起梳理出龍學公園改造前後的事件時間軸~並將故事畫了下來,關於龍學公園的改造孩子有了大致的輪廓……
龍學公園改造事件時間軸

畫下龍學公園改造的過程

但孩子還是有好多疑問…於是,接下來我們就要出發,找到當時有參與其中的相關人士來訪談嘍!

與公共空間改造相關人士面對面

對於龍學公園改造前後的事件時間軸,經過幾週的梳理,孩子有了大至的輪廓,但孩子心中仍有許多好奇,於是我們邀約了當年實際參與龍學公園改造的相關人士,龍學里周里長以及地方媽媽菁菁與依依,來和孩子們面對面分享~ 孩子與龍學公園周里長的訪談。

孩子與在地居民的訪談。

孩子從訪談前的練習列出疑問、練習如何聚焦問題、練習提問的禮儀到練習如何紀錄,孩子一步步的練習著,從一開始發現當聽到一大段話或是對方語速較快時,自己一個人無法即時記錄,後來孩子嘗試分工合作紀錄,當一位同學提問時,另外幾位同學就一起負責紀錄;發現自己在訪談的當下會來不及寫清楚字句,孩子練習嘗試不同記錄方式,用寫的、用畫的、用腦袋瓜記的,最後孩子找到了能幫自己把事情記得更清楚的紀錄方式,有些孩子適合畫加寫、有些孩子適合畫加記、有些孩子主要記下關鍵字再加圖畫輔助。
#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
#並再下一次繼續地練習
經由實際面對面的訪談,除了回答孩子們的提問之外,非常感謝在地媽媽也與孩子們分享許多心路歷程及印象深刻的感受,讓孩子對於整個事件更有溫度的認識!

#孩子對於龍學公園坐輪椅的人在玩沙的畫面印象深刻
#對於邊照顧孩子邊參與龍學公園改造的在地媽媽印象深刻
#孩子將訪談中印象深刻的事都畫在訪談筆記中了

誰會去公園?

北大特區的公園只有小孩在使用嗎?
🙋🏼‍♂️:很小的小孩和大一點的小孩,還有像我這麼大的人都會去玩!
🙋🏼:我有看到比我阿祖還老的人在公園玩盪鞦韆!
🙋‍♀️:菁菁提到有老人坐著輪椅去玩沙! 🙋🏼:對!還有大人站著堆沙堡!
🙋🏼‍♂️:我有一次看到高中生在公園笑得很開心~
🙋‍♀️:我還很小的時候有跟媽媽一起玩過可以給大人和小孩一起玩的大鞦韆~
#上周的訪談內容孩子都還記憶猶新~
#北大特區的公園誰會是最常使用的族群呢??
#孩子寫下自己的預測與想法
但…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知道北大公園的使用現況與族群呢?
🙋‍♀️:直接到現場看看!
沒錯!我們無法用猜的、也不能只用回想的,那我們就直接到現場田野調查吧!
與孩一子同討論了調查表格的內容與樣子,實際外出到龍學公園測試紀錄,然後回到教室討論、修改表格~
接著下一堂課,我們接續討論~那我們要調查幾個公園才足夠呢?
🙋🏼‍♂️:我覺得一個就夠了!
🙋‍♀️:我覺得一個不行,如果剛好那一個公園很無聊、沒有什麼東西那可能沒有什麼人會去!
🙋🏼‍♂️:我覺得每個公園都要去看看!

如果一個公園我們調查20分鐘,然後走到下一個公園10分鐘,這樣我們一天可以調查幾個公園呢?
我們一起先將一天專案課的上課時數計算出來,一起算出可以調查幾個公園~
🙋‍♀️:我覺得可以調查三個不同類型的公園
#孩子互相討論著也思考著

周五涼爽的天氣~我們順利外出到三個不同類型的公園調查上午和下午的使用現況~看看是否如同自己的預測呢?
#孩子表示腳好痠但仍然很努力紀錄
#實際感受到不同類型的公園也會影響使用的族群
孩子在龍學公園進行田野調查。孩子在萬坪公園進行田野調查。
孩子在海洋公園進行田野調查。

用文字形容五感

經過前幾堂的觀察與訪問,接著要讓孩子練習記錄下自己的感受,我們帶孩子從寫五感詩開始,要如何將生活的各種觀察與感受寫成詩呢?我們從身體的「五感」出發,我們一起認識在文字當中,會用什麼詞彙描述這些感覺呢? 淅瀝淅瀝、喀擦喀擦、匡啷啷、噗噗噗……有些孩子一開始感到納悶這些字是什麼,原來這些是描述聽到的聲音;綠油油、黃澄澄、黑漆漆…能讓顏色的描述更加生動,認識了各個形容詞後,我們透過神秘箱的猜猜看遊戲,孩子用視覺或觸覺來感受,並試著用形容詞來描述,讓大家猜一猜到底是什麼呢?過程中,大家試著找出合適的形容與描述~
#從五感出發連結文字描述
孩子練習描述五感的感受。
孩子帶著五感紀錄表回家,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聞一聞……用心感受並想一想,練習運用與五感相關的形容詞來描述家中的一個物品以及一個空間,最後將記錄的內容唸出來,讓大家來猜猜看,到底答案會是什麼呢?
#課後孩子複印更多五感紀錄表回家繼續觀察紀錄
孩子分享在家的五感紀錄。

寫一首空間詩

這幾周,我們一起讀了幾首新詩作品,認識詩的樣子與組成方式,進入詩中的意境,唸一唸詩詞,將文字加入想像並同時搭配節奏、語調,詩中的文字像是活起來般充滿生命力!下課前,孩子挑選了幾首新詩,回家閱讀並加入自己的語調來詮釋一首詩給家人聽!
#讀詩唸詩感受詩
對新詩有了一些了解與想像後,我們一起共讀了蔡宛璇的作品「誰醒過來了」,一起分享讀完這首詩的感受、一起拆解詩句的結構,討論如何運用文字、形容詞的描述,將我們帶進一個情境空間之中,我們以這首詩的段落為結構,練習仿寫!
#大家一同合力完成第一版的仿寫
#又各自仿寫另一版自己想到的版本
仿寫一首新詩過後,我們要來自己創作一首空間詩,而空間詩當然要直接親臨現場感受一翻尋找靈感,於是孩子帶著熟悉的五感紀錄表,我們先從學次方的空間開始,由外而內的觀察、感受與紀錄,除了感受當下,也請孩子回想每天身處在這些空間的各種感官記憶~在換鞋區的椅子上想到等待家人的感覺、在鞋櫃感受到鞋臭味……孩子認真地感受著、回想著並記錄著……
觀察學次方的空間,並記錄下五感的感受形容。
接著,我們走出學次方來到龍學公園,我們一樣由外而內的觀察、感受與紀錄,公園五感的感受與教室空間截然不同~當天吹著風,孩子們聽見各式各樣的聲音,觸摸著各種不同的質感,感受公園的各種空間,像是石頭旁、大樹下、小洞裡、旋轉溜滑梯裡頭、盪鞦韆上…孩子時而仰頭、時而彎著腰、時而豎起耳朵、時而一溜而下,一邊感受一邊記錄著~

觀察龍學公園的空間,並記錄下五感的感受形容。

將紀錄的內容寫成五感詩。
最後我們將這些空間的觀察與紀錄~化作一首又一首的詩~
#走入空間感受空間
#為空間寫一首詩
#五感觀察紀錄
#將感受化為詩句

產出一本社區刊物

孩子透過討論、身體的感官 ,記錄自己在不同空間中的觀察與感受,孩子讀詩並為空間寫詩,我們探訪位在三峽 區龍學里的「龍學公園」,透過照片、歷史事件的梳理以及訪談改造相關人士,一步 步認識這個在地的公共空間,了解居民與公部門如何協力,進而了解民眾參與公共空 間改造的可能,並將所知所感整理、彙整於刊物中,並對外發放,希望住在這裡的居民們能透過刊物,了解如果想改造一個公共空間可以怎麼做!
刊物線上閱讀連結:
https://bit.ly/3vAZaQv

刊物產出之後

刊物產出之後孩子練習將所理解的用自己的話介紹出來,同時,為了能讓更多居民有機會看到刊物的內容,因此孩子們要打電話詢問店家與一些公共空間是否可以提供我們擺放刊物的空間,孩子釐清想要說明的內容,練習寫下文字稿,練習說給同學聽,修改文字稿,練習如何順暢地在電話中將想說的表達清楚,基礎班許多的孩子是第一次做這件事,在正式打電話時有些緊張,不過大家都完成了任務!打電話詢問的過程中,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
🙋‍♀️:我現在正在忙,可以晚點再打來嗎?
其中一位忙碌的老闆隔天打來學次方,說想跟昨天打過去的孩子說聲抱歉,因為他當下真的很忙碌!
孩子聽到後鬆了一口氣,覺得那天老闆真的太忙了!
事後我們也討論,餐飲類的店家在營業時間隨時會有客人進來,因此是非常忙碌的!
🙋🏼‍♂️:這本刊物是要賣的嗎?
孩子在練習中有預想到這個提問,孩子馬上說民眾可以自己拿去看不用付錢唷!
🙋‍♀️:我們的店下周一到三都休假,可以改周四或五來放刊物嗎?
與預先練習的情況不同,考驗著孩子的臨場反應
最後我們確認發放店家,並討論發放動線與交通方式!
#孩子在經驗中感受著也練習調整著
孩子致電詢問商家。

刊物上街去

延遲了幾天終於拿到印製完成的刊物啦!孩子翻閱的同時,我們一同回顧這一整季的學習,分享著印象深刻的事、覺得想再嘗試一次的事或是覺得還可以更好的事~
午餐後,孩子們整裝出發,一起上街到已事先聯絡好的店家放刊物! 一站接著一站,負責的孩子向店家自我介紹,並再一次說明了放刊物的目的,儘管孩子有點緊張,說話有點停頓,但每一位店員都好耐心的聽完,並且向孩子說明會將刊物放在哪邊;孩子一站接著一站,當面感謝每一位讓我們放刊物的店家們!
在回教室的路上,孩子們感受到自己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這件事透過自己付諸了努力與行動並向外傳遞了出去!
外出發刊物去。

「公民參與」、「公共空間 」一開始對孩子來說是很抽象的名詞,孩子從自身經驗出發,走訪周遭各個生活空間,用心地感受、觀察紀錄與分析,過程中孩子與這一切有了更多的連結,在反覆聚焦、討論和訊息整理之中練習思考,並產出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