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我們和孩子展開了一段線上旅程,一直以來我們總說專案課的設計貼緊著孩子的生活,這次我們也真真切切的讓課程走出教室,走進家中。10周的課程裡孩子維持著兩個禮拜收到一次教材的節奏,文本、自製桌遊、實驗器材、食材等,即便在家裡老師和家長仍努力的為孩子搭建能好好投入體驗「人體成長所需的營養素」主題所需的生活情境。
從感受生活節奏開始-進入主題前,先陪孩子準備好。
考量孩子的健康、能夠專注的時間以及生活節奏,開學前老師們便和家長確認上課時間的調整,從一周兩全天的實體課調整為一周四個早上的線上課,讓孩子的作息規律,也保持著與外界的聯繫。
開學前老師和每位孩子約了一對一的線上工具教學,確保孩子在開學時心情是安定且期待的。也因此即便是線上課學季一樣從校務會議開始,和孩子聊聊春假中居家放假的生活,每個人也分享著對於接下來上課方式的想像。這會花掉一周1/4的上課時間,而我們相信陪孩子(學習的主體)準備好,時間花得非常值得。
第一天校務會議合照。
在頭兩周的課程裡我們開了兩次校務會議,因為我們發現孩子跟大人一樣有WFH症候群,少了場域切換對於時間的掌握也需要再重新調適,其中包含了準時上課、按時交作業或是保持專注。還記得那時朵說:「線上課結束後會很累,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發現超過了交作業時間。」討論後將作業時間調整成一周交一次後,皮:「我不喜歡一個禮拜交一次作業,這樣我會覺得還有很多時間,結果到禮拜五才發現自己來不及了。」類似的對話不只發生在作業上,我們逐步調整著,陪孩子找到在家工作的節奏。
我是這樣長大的 -讓孩子感受習以為常的照顧。
我們常說談到孩子的飲食健康,家長肯定比老師更專業,於是老師們也常半開玩笑的說這個主題大概是最適合在家上課的題目。孩子們的第一項任務是觀察自己的三餐,嘗試在三餐中找到六大類食物,這時孩子才明白原來早餐有牛奶、餐後有水果都是爸媽在乎著營養均衡的表現。
熙的餐食拆解。
藉由現在日常的觀察,基礎班的課程用回推的方式來看自己是如何從襁褓長大好幾倍到現在的樣子。透過文本孩子理解到不同階段的兒童需要不同的營養素,達:「有些維生素小寶寶不用吃,因為在媽媽肚子裡就會拿到很多,可以用好幾個月。」、熙:「小Baby吃的食物要磨碎,因為他們沒有牙齒。」、皮:「什麼!開始可以吞東西竟然跟脖子長好了有關係。」老師也在家長的協助下找到孩子們不同階段的照片,孩子看到照片時甚至說出:「大家小時候頭看起來都好大。」這些觀察都是過往孩子單純看著自己的照片不會連結到的事情,現在孩子能將新知識與小時候的照片結合記錄下成長軌跡。
朵的成長記錄。
在這些討論中孩子也實際去了解嬰兒所需的營養素,親自做不同階段的副食品,做法不難卻有些繁瑣,量著水量、壓食物泥時孩子不禁問:「媽媽真的每天這樣做嗎?」於是課後家長與孩子開啟了新的對話。
製作副食品的朵。
熙的副食品食譜。
副食品我們可以一起做,母乳就沒辦法了,因此我們藉由文本閱讀,一面瞭解營養成分組成,一面讓孩子練習比例和長條圖的概念。討論的過程裡,老師特別小心處理的是母乳與配方奶的選擇背景。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喝母乳的經驗,對有些媽媽來說給孩子喝母乳是選擇,但對許多媽媽來說給孩子喝配方奶卻是不能控制的,因此雖然我們討論的是配方奶成分主要是模仿母乳,而在討論中我們期待孩子了解的更是無論母乳或配方奶都包含一樣的愛,像這樣同理心的討論總是出現在課堂當中。
從嬰兒期推進到幼兒甚至學齡階段,營養素分量增長的討論我們透過遊戲來理解,孩子在遊戲裡合作讓小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素長大,就像實際生活中家人對自己的照顧一樣。先透過遊戲體驗,我們才開始認識六大類食物與各營養素之間的關係。
思考著如何在遊戲中餵飽小嬰兒的皮。
提問與回應 -關於食物的疑問,我們一一驗證。
在認識營養素的過程中,孩子會有大大小小的疑問,「為什麼小孩不能吃……」、「為什麼不能每天喝果汁……」當然其中也會有些提問是小孩曾經被說服的,比方說孩子討論過喝咖啡的議題,皮:「小孩不能喝咖啡因為會睡不著。」朵:「可是我聽說好的咖啡不會讓人睡不著,而且大人喝咖啡也會睡不著。」於是孩子需要更多資料來了解為什麼小孩不適合喝咖啡,我則順勢開始和孩子談人體器官成長不是一出生就長好,需要慢慢發展,因此大人和孩子能承受的咖啡因不同,讓孩子的對話不只是猜測而能扣回主題形成有依據的討論。
在孩子的各種為什麼大哉問中,我帶孩子一起認識「操作型問題」,讓孩子在體驗中理解只問為什麼是不容易得到答案的,我們應該問有什麼差別。
【案例一:為什麼爸媽不太讓我吃色彩鮮艷的食物?】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用色素粉和地瓜做了麻糬染色的實驗,我給孩子的命題是「地瓜和南瓜粉分別要用多少公克,才能讓麻糬變得一樣黃?」起先孩子認為地瓜量那麼大,一定是地瓜比較容易將麻糬染色,沒料實驗中孩子發現5公克的南瓜粉竟然和一整條大地瓜有相同的染色效果。於是孩子開始懷疑一小匙南瓜粉是用多少南瓜做的,或是除了南瓜之外粉裡還加了什麼。這時我們再要討論色彩鮮豔食物會被要求少吃,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孩子拍的上色比較圖。
【案例二:水果、新鮮果汁和果汁飲料應該選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讓孩子榨果汁,同時也買了一瓶果汁飲料寄給孩子。榨果汁前請孩子說明柳橙所含的營養素,也猜一猜一顆柳橙可以榨出多少果汁?同樣的,在開始榨果汁後孩子發現要做出一杯果汁需要好多顆柳橙,自己可以很快喝完一杯果汁,但卻不太會一口氣吃掉三四顆柳丁。再談到營養素時,孩子也就不難發現吃水果所要攝取的重要纖維,都還留在果皮上的這件事了,更別提手邊那瓶果汁飲料的果汁含量只有10%。
一起視訊榨果汁。
透過這些案例,孩子能夠理解到心中有疑問時,我們能做的是將提問修改一下,調整成可驗證的提問,即使問題沒辦法直接做實驗,也可以藉由更換提問方式找到更能夠信賴的資料。在孩子終於可以回到教室的最後一周,我也讓孩子有機會透過類似的方法驗證了堅果真的比洋芋片含有更多油這件事,當然孩子是知道這兩種東西含有的油是不同意義的。
皮正在壓出堅果的油。
朵在吸油紙上做記號。
孩子們在黑板牆上寫下自己的推論和發現。
轉化所學 -合作完成podcast,獨立創作食物書。
整個學季中我們探討了不少內容,成長階段需要的六大類食物量、五大營養素、對營養攝取的提問、訪問親友的食物喜好以及一份兼具營養價值的餐食設計。這些內容在學季的後幾周,我們以靜態的方始呈現所學。
孩子們透過線上討論寫逐字稿(老師幫忙打下來)的方式,完成了兩集podcast,說明自己的實驗發現與在課堂中獲得的新知識。這兩集podcast孩子希望做到的是讓其他同齡小孩聽到時能夠理解營養資訊。
食物書則利用圖文、表格、心智圖和立體創作等方式呈現自身對主題的理解,根據每位孩子當前的狀態老師設定了不同的目標,皮以完成為目標;達以完整為目標;熙以完備為目標;朵以完善為目標。
(以下照片只是孩子食物書的其中一頁。)皮的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介紹與營養餐盤設計。
達的親友食物喜好統計與營養餐盤設計。
熙的水果心智圖與營養餐盤設計。
朵的podcast介紹與營養餐盤設計。
孩子們的食物書雖然結構相同,內容則略有差異,這讓孩子的學習更加有機。
文/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