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與探究│2022夏季瘋北大吉祥物提案票選│2022秋季心湖探險

公民課是共同找出自己和環境的關係,探索對世界的好奇。

「探究」可以說是學次方所有課程的核心。透過課程設計、透過對話、透過共同建立生活制度去探索每個人和環境的關係,去探究好奇的另一端有些什麼。

探究這個詞這幾年不斷被提及,卻更常被和科學綁在一起。好像能探究的就只有不易輕易改變的原理及現象,然而探究其實是更純粹的人類行為。幼童在觀察到新事物或是在日常中找到互相觸發的規律時,感到的興奮好奇是探究;在遇到困難時嘗試微調作法或用不同方法挑戰的時候是探究;而當發現自己知道的不夠多、不確定為什麼會這樣的時候提問也是探究。

於是幼齡的孩子常常在挑戰。畫畫的時候嘗試把不同的顏色疊起來,看看能不能畫出繪本上的那片暈染星空。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知道暈染技巧、也不了解混色原理,孩子做的是「藝術+探究」。吃東西的時候,注意到食物會被平分給每個人,因此在遊戲中也嘗試能不能做到數數和均分,這是「數感+探究」。探索家裡的時候,發現自己拉開衣櫃爬上去的時候父母會制止,於是再爬爬看收納櫃、也上去層架走走,觀察爸媽是不是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這是「公民+探究」。

小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探究。長大之後,習慣探究這個詞被科學拿去用。那如果讓探究習慣再重新回到生活中、反覆操作,可能會是什麼樣子呢?以下將分享兩個今年學次方孩子們剛做完的兩個公民探究,看看這群「大」孩子們為好奇付諸了哪些行動。

 

孩子:「瘋北大應該要有一隻自己的吉祥物。」

今年夏天的公民課我們談到選舉,專案課孩子也籌備著第三屆《瘋北大兒童上街趣》。因此,當我和孩子說這次的目標是舉辦一場選舉時,大夥很快就決定要在活動當天做這件事。

孩子們獨自上台介紹自己設計的吉祥物。
孩子們獨自上台介紹自己設計的吉祥物。

 

聚焦提問 — 決定要做什麼樣的選舉。

孩子們各自回家思考了一周,提出了五種投票方向:瘋北大的主題、舉辦瘋北大的季節、瘋北大吉祥物、當天最喜歡的遊戲、希望下屆能再現的遊戲。提案人分享提案的原因,其他人也透過問題來更了解該提案是否是自己也感興趣的內容。此外,孩子思考的還有該提案對所有參與瘋北大的民眾來說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課堂中孩子討論著要以什麼主題舉辦選舉。
課堂中孩子討論著要以什麼主題舉辦選舉。

最後,孩子們在考量選舉題目對《瘋北大兒童上街趣》的永續影響性後,決定為瘋北大選出一隻吉祥物。

 

準備共作 — 同步討論與個別工作

這次的公民行動很考驗的部分是孩子在決定出投票主題後,就沒有共同的上課時間了,加上學次方採選修制,因此我們需要找到所有人共同的時間一起討論出待辦,並且各自工作或小團體協作。

在孩子們討論的過程中,老師的工作是協助總結,並透過提問來協助孩子排序作業流程。

  1. 設計出吉祥物:包含名稱、圖像、設計理念。
  2. 公告選舉:與瘋北大主辦團隊說明、文案撰寫。
  3. 設計投票流程:舉辦一次團內測試選舉、投票單設計、投票流程預演。

    在教室舉行一次模擬選舉。
    在教室舉行一次模擬選舉。
  4. 宣傳:線上線下宣傳。
  5. 活動當天:吉祥物正式上台發表、讓民眾知道這件事、設置好投票位置。
  6. 開票:公平公正公開的開票流程、公告結果。

在討論出以上工作後,在八月暑假前,我們維持著每周30分鐘的討論,會後各自有工作要執行。並在選舉正式開始的前一個月進入最後準備階段。

 

目標執行 — 瘋北大吉祥物投票與開票

活動當天孩子們幾乎獨立完成了場佈、到活動出入口發放投票單、到舞台上介紹投票辦法、在會場中四處介紹這場選舉、上台為自己設計的吉祥物拉票、接受採訪、直到最後的場復。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準備,老師漸漸不需要主持會議,孩子便能自主的紀錄、互相延伸回應,我就像著側記者紀錄著發生的事情。孩子仍記得當初希望公平公正公開的開票,於是開票當天下午孩子們花了50分鐘直播,逐張開票!

這次的開票因為要走直播,所以蠻多事情孩子都是先用想像的。想像箱子要怎麼開、想像唱票方式、想像票大概有幾張要開多久等等。從旁觀察可以看見孩子的成長是-主動互相補位。因為有夥伴臨時到不了,於是小孩在午餐時間速速攬下預期外的工作。開票時,導演除了注意鏡頭,還到後面去幫忙遞票。主持人貼心的協助拿收票箱,計票員也細緻的把正字記號寫齊方便對照。
吉祥物投票的計票結果。
吉祥物投票的計票結果。
最後獲選的是象徵在會場裡調皮到處玩的孩子-橡皮猴。

 

收斂回顧 — 回頭看一起成就了些什麼

直播結束後,孩子們一屁股坐到地上,仔細端詳著500多張選票,覺得自己真的完成了一件大事。大事完成後有覺得自己很棒的成就感,同時也有如果再多做些什麼或許自己的吉祥物也能被選上的失落感,更多的是希望再有下一件趣事出現的空虛感。

於是,孩子又開始各自工作了。主動把票分成有留言的及單純投票的拍照下來,要求要自己負責做公佈結果的影片,還默默把投票箱放在教室的中央正前方希望這個箱子在有存在感一陣子。

孩子成就的是自我效能感。

孩子受到民眾在投票單上留言的鼓舞。

開票結束後,孩子們繼續整理著投票單。

 

 

 

孩子:「心湖的水從哪來又去哪?這些水乾淨嗎?」

秋季大主題是-天然水資源和台灣的關係。而離我們最近的水體是台北大學心湖,除了繞湖騎腳踏車之外,心湖還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呢?

孩子們實際到心湖進行水質檢測。
孩子們實際到心湖進行水質檢測。

 

聚焦提問 — 心湖周邊的水乾淨嗎?

孩子起先想的第一個問題是:心湖本來就在那裏嗎?
接著想:那心湖的水從哪裡來?它連著一條河嗎?
我丟了一篇心湖水變色的報導給孩子,孩子又想:變色的水應該從上游來,那也會流到下游嗎?

一面思考這些問題,一邊查資料。網路上不容易過濾的訊息,就翻翻書相互比對,甚至騎車出門去看看周邊的水體。慢慢聚焦,最後孩子決定要看看心湖周邊水體的水質是否相似。

 

準備共作 — 水質檢測從零開始。

雖說決定要檢測水質,不過到底怎樣算是水質好,孩子們一點概念也沒有。別說數值了,連參數要取哪些都不知道。這時候老師的工作就又變成引導者,引導孩子去想誰可以對水質下規範、又可以在哪邊找到法規、法規裡的項目代表什麼意思能怎麼知道,一步一步把探究門檻降低,讓孩子有機會找出一條路。

  • 讀環保署的條文
  • 到科普網站上一項一項理解意思
  • 打電話到水質保護科詢問送檢事項
  • 去電至水族館找合適的檢測劑
  • 買原文的水質檢測盒回來自己翻譯
  • 在教室試用水質檢測劑
  • 衡量體力,練習騎可以中途還車的U-bike
  • 規劃採集行程
  • 自己寫行前通知給家長
孩子準備的歷程記錄。
孩子準備的歷程記錄。

 

目標執行 — 騎著腳踏車去採集水。

孩子們到了心湖邊才驚覺要把掛著繩子的水桶往湖裡放實在有些擔心路人眼光。而撈了第一桶後,小孩膽子都壯大了,迫不及待要繼續往下走。在心情準備好後,原先擔心的側目也變成讚賞的目光,能夠和好奇的民眾說明自己在研究些什麼。

那天,孩子們發現高估了自己的體力,也錯估了當天的風向。原先預計沿著大漢溪從心湖、三鶯二橋、新月橋一路騎到大稻埕附近的淡水河,最後因為後續其他安排的關係,我們在第三站結束了行程。

回程的車上,孩子說:「水質真的沒有差很多耶!而且心湖水好像真的因為不流動,所以比較濁。」

 

收斂回顧 — 期待、好累、下次什麼時候出發

最後兩堂課,三個孩子將這學季的整段歷程用三種方式呈現。

以下為孩子的原始作品:

孩子以手繪圖文的方式做紀錄。
孩子以手繪圖文的方式做紀錄。
孩子以照片來說故事。
孩子以照片來說故事。

至於心得,大概就是孩子最後說的:「這樣的過程就是出發前好期待,一直在想還有哪些事情可以先準備。正式出發到途中覺得好累、好想回家、好想喝冰水。回來兩三天之後,就開始想下次什麼時候要出發!」

不需要做驚天動地的厲害事情,就是將好奇付諸行動。

 

圖/文 藍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