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款我們很常用來對孩子上課、對老師上課的桌遊,對孩子們會用來討論刻板印象、主流形象,對老師則用此來說明何謂議題型桌遊。(延伸閱讀:淺談10個議題型桌遊、「領域桌遊」挑選方法)
在玩這款遊戲時,有些人可能會玩得不太舒服,因為這是一款「必須大量應用刻板印象」的桌遊,遊戲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判斷的依據,有的只有自己非常主觀的判斷和臆測,大家則要透過這樣的臆測來猜出正確的兇手。遊戲的規則很簡單,但卻非常有意思,我們今天不特別介紹遊戲規則,只針對桌遊本身如何延伸應用到教學來討論。(非業配推薦:《非常嫌疑犯》開箱&規則)
此篇分享了「藝術、設計領域」的課程設計方向,主要核心是要談論媒體對於人們的審美觀以及形象塑造有何影響。(延伸閱讀:【教案設計】《非常嫌疑犯》談刻板印象、第一印象)
適用領域:藝術領域、設計領域
適用對象:七年級以上、媒體視覺相關領域學生
課程核心:主流形象、電影漫畫等媒體對於主流印象之影響
第一階段:進行遊戲(遊戲時間約10~15分鐘)
遊戲本身是可以給中年級的孩子進行,不顧考慮到想要談論一些比較設計相關的內容,我們建議還是給七年級以上的孩子進行,或是有設計相關先備的孩子進行此課程。
而老師在使用進行遊戲體驗的過程中,除了可以先用原本的配件和圖像卡進行外,也非常建議老師可以自行設計新的人物圖像卡,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孩子們更具體地感受到,人們是如何被形象綁架。

老師協助自製的人物圖像卡中,我們會建議朝「同一個人、不同形象」這樣的方向去挑選圖像卡,創造出越大的反差形象,也才更能讓孩子體驗到「形象」所造成的認知偏誤,並且用來做下一階段討論的前導內容。
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上已經能夠分辨現實的「演員」以及其扮演的「角色」有什麼落差,透過這樣去強調角色的形象是被人們「塑造」出來的,也更能抓緊此課程的主要何新。
建議這堂課的所有主軸抓緊:主流電影的形象設計,對人們造成的怎樣的影響?
雖然不只是主流電影,許多生活中會接觸的各式媒體形象,都會影響到人們判斷的標準,這邊建議先從電影下手是孩子比較快可以聯想到的。若老師有其他的課程規劃,也很值得換成其他媒體形象哦。
第二階段:遊戲後討論(討論時間約25~30分鐘)
遊戲本身傳達的意象非常明確,就是「用外觀看人」,這也是我們要牢牢抓緊的遊戲體驗,藉此展開新一段的討論。
首先,可以先讓孩子進行圖像卡的分類,並且請個人(或各組)分享看看自己分類的依據,抓出一些大家分類的共通點。
接著,讓孩子每個人拿出紙筆,由老師述說一段關於某個人的形象,再由孩子畫下「聽完後,覺得這樣的人可能會長得樣貌」,並在組內互相分享。
最後,一起看一下這段影片。
收尾:最後討論(收尾時間約10分鐘)
分類完、創作完、看完影片後,各組討論一下自己的發現與心得,然後老師可以每組隨機點人進行分享。
回去後可以進行其他的額外練習:
- 去研究看看更多電影或動漫的案例,找到更多「形象」的規律。
- 同樣的例子,應用在自己身上時,設計看看適合不同場合的服裝儀容(比如設計看看面試時應該穿得怎樣?)
延伸討論:姿勢決定你是誰
這個議題討論完後,可以往一個實際應用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讓孩子試著去調整自己的姿勢或者外在表現,並且進行一段時間後,討論是否真的對自己有造成改變?可以參考的影片如下:
【重要提醒】若成功讓孩子分組或個人去訂定一個形象調整的目標,那不管是在校內或校外執行,都務必要請孩子們如實紀錄,一來是讓他們真實感受形象改變有沒有造成影響,二來也是訓練孩子實驗探究的能力,切勿為了進度就馬上幫孩子下定論,孩子有可能得出不同於此研究的結論,只要能夠有憑有據,那也很好。
以上分享了藝術與設計領域中,我們如何看待媒體對於主流形象的價值影響,而外在形象是否也會影響到人們判斷的依據?文章所附上的媒材也是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強烈建議各位在使用上還是必須要依據孩子的不同狀況進行媒材的調整哦!
※以上影片由「廣告裁判」翻譯,歡迎多去youtube訂閱他們的頻道,有很多有意思的廣告哦。
※如果想要知道更多應用或者有設計上的問題,歡迎在底下留言~也非常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使用經驗,一起互相討論唷!
2019 桌遊應用講座x團體凝聚力
課程熱烈報名中:https://peliteho.pse.is/ARSQ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