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款我們很常用來對孩子上課、對老師上課的桌遊,對孩子們會用來討論刻板印象、主流形象,對老師則用此來說明何謂議題型桌遊。(延伸閱讀:淺談10個議題型桌遊、「領域桌遊」挑選方法)
在玩這款遊戲時,有些人可能會玩得不太舒服,因為這是一款「必須大量應用刻板印象」的桌遊,遊戲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判斷的依據,有的只有自己非常主觀的判斷和臆測,大家則要透過這樣的臆測來猜出正確的兇手。遊戲的規則很簡單,但卻非常有意思,我們今天不特別介紹遊戲規則,只針對桌遊本身如何延伸應用到教學來討論。(非業配推薦:《非常嫌疑犯》開箱&規則)
此篇分享了「公民、綜合領域」的課程設計方向,主要希望和孩子在課程中討論社會中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延伸閱讀:【教案設計】《非常嫌疑犯》談主流印象、媒體影響)
適用領域:公民領域、綜合領域
適用對象:中年級以上
課程核心:刻板印象、第一印象
第一階段:進行遊戲(遊戲時間約10~15分鐘)
遊戲本身建議的年齡是13歲以上,不過考量到每個地區、學校和孩子狀況的差異,我們實務上有給中年級的孩子使用過,也的確有討論到刻板印象的議題。選定中年級以上也是因為在這個階段開始,孩子們慢慢地開始有自己的既定印象,用這樣的遊戲來和孩子談論刻板印象,在我們實務上是能成功進行討論的。
另外如果需要的話,也非常建議老師調整一下問題卡的內容,甚至是玩完遊戲原有的頭像卡後,也可以換成一些現實生活的人像來玩,也可以更真實地討論刻板印象造成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尋找照片時,可以多找一些很明顯的配件來協助誤導,舉例來說,江振誠的照片中雖然有食物,但搭配上他這張看起來兇兇的表情、西裝,孩子普遍不會馬上聯想到廚師(事實上,這也顛覆了大家對廚師的想像,正是江振誠先生在做的事情);或是在介紹羽生結弦時,大家不會將他和溜冰選手聯想在一起,只覺得是一般的學生、唱歌的人等等。

這樣跳脫印象的人物及照片,就是我們要讓孩子去體會的重要概念。
第二階段:遊戲後討論(討論時間約20~25分鐘)
這款遊戲最經典之處,便是遊戲的機制和內容已經有足夠強的體驗渲染力,也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我們不需要重新定義「刻板印象」是什麼,請孩子進行解釋即可。
因此遊戲後,我們通常會問幾個問題:
- 哪些人你有順利猜到?哪些人你覺得很難猜?
- 好猜和難猜的差別是什麼?
- 自己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問題不用設計太多,最後則讓孩子去選一張自己喜歡圖像卡來做分享,而若孩子順利分享成功,也可以考慮將圖像卡送給孩子哦。
這邊要注意的是,如果老師使用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照片,那務必要對於自己放的人有基本的了解,至少要知道對方的職業和有沒有完成什麼里程碑,這些資訊會協助老師自己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協助孩子描繪出對於這個人的理解,強化打破刻板印象的重點。
在挑選人物圖像或者著墨的談論重點時,可以依照每班學生的狀況去做調整(務必理解,每堂課時間有限,不可能全部的現象都帶到)。舉例來說,我們曾經有孩子說過:「XX老師說他教書四十年了,發現漂亮的女生就是笨!」孩子還沒有辦法很明確分辨價值觀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將這樣的訊息內建到自己的潛意識裡,這也將嚴重影響孩子判斷他人的標準。
因此在給這位孩子遊戲課程中,「漂亮又厲害」的女性便是重點著墨之處,那我們也不特別定義「厲害」一定要如何,便在各個領域中都找出優秀的女性來做模範,因此找了太空人、企業家、演說家、演員、人權推動者、賽車手、研究學者等等。
選定要和孩子強調的刻板印象範疇,是在討論時間時必須要抓緊的重點。
收尾:延伸影片《這頓晚餐不開燈》、創作(收尾時間約10分鐘)
討論過後,可以依照所剩時間或需求選擇以下幾種不同的收尾:
- 播放這段影片《這頓晚餐不開燈》,之後提醒孩子時時不要被刻板印象綁架(不說教、是提醒)
- 讓孩子拿著自己喜愛的圖像卡,或是將剛剛分享的內容紀錄下來(可以寫在圖像卡背後,也可以寫在其他紀錄的本子)
- 回去訪問看看自己的家人,看看家人們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情是和自己想像不同的
以上分享了公民與綜合領域中,需要用來討論刻板印象時的教案設計方向,文章所附上的媒材也是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強烈建議各位在使用上還是必須要依據孩子的不同狀況進行媒材的調整哦!
※以上影片由「廣告裁判」翻譯,歡迎多去youtube訂閱他們的頻道,有很多有意思的廣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