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課程分享】《群星》觸覺引發的多面思考

今天要分享的桌遊教案是《群星》,這是一款非常有意思的桌遊,「觸覺」是這款遊戲的遊戲關鍵技巧,玩家必須用指尖感受星體、進而進行遊戲決策。(桌遊規則google去

這次想要用這款遊戲來介紹,如何用桌遊上STEAM(科學素養)課程

先稍微介紹一下STEAM,STEAM教育中含有五大精神: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

其中更包含了五種不同的領域:
S= Science(科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所謂STEAM課程,強調的並非將這五個領域獨立分開來上,而是透過這五個領域的課程,讓孩子明白這些研究和知識如何跨領域應用、彼此互通有無、融會貫通

第一階段:觀察遊戲(進行時間約10分鐘)

在STEAM裡面的A,代表的是ART(藝術),而生活中所有的設計,必然有其道理存在(就算真的沒有,那也是非常值得提出來討論),開始遊戲之前,先請孩子觀察外觀、內裝以及配件,並請孩子進行聯想與推測:這款遊戲可能是在玩什麼?可能會有什麼?可能怎麼進行?以及故事背景可能是什麼?

過程中不用提示太多,只要適時地再次提問:「還有嗎?」鼓勵孩子去看更多細節。接著將說明書移出,請孩子在不知規則的情況下摸摸看配件、仔細觀察看看內容物有什麼,並且說說看有何不同。

「動手摸摸看配件」在這個遊戲中尤為重要,因為遊戲本身就是利用彈珠的表面,創造了不同星體的概念,而分辨的方法就是必須用觸覺辨別,因此在遊戲開始前,花點時間讓孩子去感受和隨意思考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第二階段:進行遊戲(遊戲時間約20~25分鐘)

這次的討論主軸將會放在「觸覺、策略、圖像」這三個核心進行討論,這也是遊戲本身很重要的三大元素,因此說明完規則後,讓孩子進行遊戲即可。遊戲中有個5秒原則,也就是拿星球的人只能有5秒時間摸索,用此極短的時間,可以強迫孩子們去思考,該怎麼有效分辨每顆星球的特性──這正是我們期待孩子做的。

選好自己要的星體,考慮適當的位置來讓自己得分

第三階段:策略討論(進行時間約10~15分鐘)

遊戲後讓孩子分享自己進行遊戲的策略,不需要特別限制孩子的分享內容,遊戲策略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不過若到此階段,孩子仍無法說出與「觸覺」相關的內容,便須請老師直接發給孩子一人一組星體彈珠,請孩子摸摸看四顆彈珠有何差別。

紅黃藍綠四顆彈珠,都分別有不同的觸感

以上三個階段,基本上建議照著順序進行,以便建立好課程的前期鷹架。
後面的幾個階段,大家則可以針對孩子的狀況進行順序的調整,或者時間長短的調整。

 

【科技、工程領域】觸覺介紹與應用

遊戲過程中,大家不斷發揮了自己的觸覺認知,那麼回到一個重要的問題:「觸覺是什麼?」、「如果沒有了觸覺,會發生什麼事?」讓孩子去想想看這兩個問題可以怎麼回答。

接著建議老師們準備一些不同材質的物品,讓孩子去感受看看其中的差異,如:水(水的觸感是怎樣的?)、衣服(大家的衣服摸起來有什麼差別?)、塑膠(摸到怎樣的東西,你會覺得他防水?)等等。

每個物品引發的觸感,都有可能引發其他感官的聯想,也有可能影響人們的感受或假設,比如摸到冰冰、滑滑、硬硬的東西,你或許會猜測是某種金屬;如果摸起來又感覺濕濕的,更或許會進一步猜想是不是冰塊。而這些物品的想像也符合觸感上的想像。

更多與觸覺相關的介紹,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參考這本書《觸覺不思議》

Youtuber啾啾鞋也有做過此本書的介紹:

雖然書中的實驗我並沒有都成功,但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內容很值得拿來參考,甚至驗證的過程也非常值得與孩子一起進行哦!

在科技與工程的領域中,可以特別與孩子提出來討論的,便是「觸覺錯覺」的部分,這是只要有一把扁平梳子就可以進行的觸覺錯覺實驗,若有iPhone更理想,更能讓孩子實際感受到此現象在科技上的應用(啾啾鞋影片中也有相關的介紹,在此便不多贅述)。

不同樣貌的觸覺錯覺,摸摸看、感受看看

 

【科學素養】觸覺應用與其重要性

感受到觸覺的錯覺以及一窺其科技上的應用後,我們進一步要探討的是:「為什麼要有這種設計?觸覺的感受重要嗎?」這個階段很重要的部分,是希望孩子去思考:「當人們有新技術後,該如何看待?」,或者更進一步去思考:「為什麼需要發展出新技術?

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有科技的相關經驗,我們除了思考科技引發的哲學之外,也可以延伸此概念,帶著孩子進行實驗的設計與執行,要來研究看看「觸覺是否會影響其他感覺?

首先準備觸感不同的道具,必須要有摸起來舒服和摸起來粗糙的道具。

選了細緻好摸的娃娃、柔軟但不滑順的白棉、堅硬粗糙的砂紙做變因。

接著準備一篇讀起來相對中性的對話文章,如下截圖(內文參照《觸覺不思議》)

讓受試者選擇一種物品先觸摸看看,並且敘述一下摸起來的感覺;接著閱讀這一段對話,闡述看看自己讀起來的觀感,究竟這是一段正向的關係,還是受到威脅的負面關係。

實驗的過程必須要控制所有的因素,讓變因維持在觸碰的物品,還要蒐集到夠多資料進行佐證。在這樣的過程中,順勢便能將實驗的設計觀念、執行技巧帶給孩子,讓孩子開始建立與實驗有關的科學素養。

 

【數感領域】圖像判斷、幾何策略

觸覺的相關概念討論完後,我們接著回到遊戲本身,既然已經明白遊戲中很重要的關鍵之一是觸覺,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思考的是:「除了觸覺,還有什麼技巧可以讓自己玩得更好?」

遊戲過程中必須要讓星體在遊戲盤中擺放出指定的位置,才可以獲得任務卡以及其分數。

舉例來說,黃色的彈珠星體必須要達成這樣形狀的相對位置,才可以將這張任務卡帶走,並獲得上面的4分。

而在有限的星體以及回合數下,如何選擇擺放的位置就很重要,尤其每個星體本身更永有不同的特殊功能。

在數學領域,我們便會討論每一個星體、每一個位置所引發連帶的影響,去思考「如何在最少的步數中達到自己的目標」。

 

 連結知識,綜合所學 

在所有不同的階段中,我們討論了非常多不同的小項目,而這些小項目又是如何串在一起的?強烈建議在討論完各個面向後,再一起回過頭來,檢視看看整個遊戲設計的概念。

以下有幾個提問可以給孩子們進行討論,延伸出來的東西都必須要同時用到兩個以上的跨領域知識,而這些問題也不一定有標準答案,希望孩子們在思考後的發表,能夠互相激勵、回饋。

Q:星體彈珠總共有四個顏色,分別代表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設計?

Q:封面是用藍色星體的代表角色,為什麼選擇藍色?如果換成其他角色會有什麼影響?

Q:生活中有其他觸覺錯覺的實際例子嗎?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Q:自己有沒有什麼觸覺與其他感覺的連結經驗?比如聽到某個聲音會覺得身體癢癢的。

Q:如果今天要做一個與觸覺有關的實驗,覺得可以研究什麼?怎麼做?

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是一個專案、一整堂課的討論,也可以是10分鐘的短分享,不管用怎樣的形式進行,都強烈建議在討論完不同面向後,用這類開放式提問,讓孩子自己做思考上的總結,養成不斷思考的習慣。

在素養的課程設計中,比起每個科目一一擊破,更重要的還是連結到生活、連結到態度,我們該怎麼應用知識

這次主要分享了《群星》STEAM課程的設計概念,如果有特別想看某款桌遊的課程設計,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哦。

🌟🌟2019春季班課程時間🌟🌟

【進階班】星期三 18:30~19:30

趕緊報名體驗https://learn4powertw.pse.is/DREQP

素養講座,報名點我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