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在實驗教育三法的開放之下,許多不同類型的實驗教育逐漸蓬勃,不管是學校型態或是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都被大眾更為重視,亦確實增加了各個家庭們對於不同型態教育的選擇機會。緊接著,108學年度開始實施的課綱也讓許多教育現場開始產生改變,更強化且落實了因材施教的理想。
在實驗教育被討論之前,學次方的三位創辦人就在不同的教育現場服務,從弱勢到高社經地位、從平地到部落,我們在教育現場實際服務過後,也因此發現不管資源多寡,孩童普遍不知自己為何而學、甚至也沒有機會認識自己,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孩童失去了屬於自己的選擇權、不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連帶地也就因此喪失了獨立思辨的練習機會和其能力的養成,更沒有機會也無法為自己的生活和未來找到方向。
帶著這樣的憂慮,來自不同教育現場的三位聚集在一起,試著找到教育現場的另一種答案,而「自主思辨」則是我們都認為必須要被留下來的重要核心。在此核心基礎上,我們更注意到,當孩童有機會自己做選擇、有機會實際去應用所學並且為己的學習選擇負責時,孩童內心對學習的渴望也自然而然被提起。
當孩童能習慣地從自身的好奇心出發看世界,同時又具備了學習的工具與方法的話,那孩童也就能真正做到自主學習、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這也是在學次方辦學的過程中,我們認為不可將「自主思辨」捨去的重要原因。
如何將此教育理念落實到現場,方法的建立是重要且必要的任務,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主學習的答案其實沒有這麼複雜,而這個答案便是回到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玩」。在遊戲過程中,孩童(其實任何人都是)彷彿會進入到另一個情境裡,而那個情境就是自己必須要解決的某個任務問題,遊戲的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不斷失敗再重來,如此反覆的過程其實就是對能力養成的重要練習,經由自己進行選擇後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屬於孩童重要的修正資訊,藉此更能逐漸意識到自己是如何解決問題,孩童也從這樣小小的嘗試開始練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們所謂的「玩」和「遊戲」,並非單純地指電子遊戲、桌上遊戲等產物,許多時候的「角色扮演」也落實了遊戲的精神──讓孩童有機會反覆嘗試、挑戰著解決情境任務。在學次方的辦學現場,也確實逐步放手不同的角色給孩童參與,讓孩童從被動的學習者轉換為主動的參與者,在此同時,我們也逐漸奠基學次方辦學的基礎架構。
高教的學習背景,也讓我們極度重視知識的正確性及應用性,我們相信任何領域都有值得深入研究的意義,可是我們也的確不可能涉略全部的領域,在學習不偏食的前提下,我們企圖打破「教師學習背景限制孩童學習發展」的框架,其中的意義即是,我們必須教給孩童的是「自我學習成長的能力及態度」而非單純的「知識養成」。
在這樣前提下的知識學習表現,我們著重的部分也就回歸到所有知識的原點──基礎能力。擁有了基礎能力後,孩童便可藉此深化自己想要的領域內容、並且在這過程中再次重複強化自己的基礎能力,我們為孩童開了第一道門、讓孩童進入到學習的正向循環後,剩下的領域發展就是由孩童去自行發展了。
也就是說,孩童不管是在生活上的體驗與問題解決,或是在知識學習上的領域探索,都必須擁有「認識自我價值、應用工具學習、尋找合適資源」的能力。如此一來,不管是面對生活中的難題,還是學習上的知識應用,當擁有了上述三種綜合能力後,孩童便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已知不斷去解決未知的困境,也才是我們認為能夠給孩童一輩子的禮物。
──2020.03.15 初版
──2022.11.17 修訂
(二)緣起的後續
經過兩年半的時間,重新看了學次方的「緣起」,仔細讀了幾遍,改了一些錯字以及調整了一些精準詞彙外,最大的改動就是將當初一些不太確定的用字改為肯定用字,這也是這幾年我們持續實踐了學次方實驗教育後最大的收穫──那就是我們的執行方向是具備正向回饋的!
我們從「玩」為基礎,開始實行了單領域的遊戲學習課,接著嘗試了分科跨域的主題課程,最後實踐了合科跨域的專案課程,一步一步越玩越大,也越玩越看見孩子們無限的可能!
感謝各個家庭們的參與,讓學次方也得以一同見證孩子們的這段重要成長軌跡。
──記於 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