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課綱上路,除了程式教育外,另一個不斷被討論的詞彙便是「素養」。
突然爆紅的「素養」討論,我們也花了點時間稍微了解了一下內容,更突然意識到:「這不就是學次方至今一直在推行的嗎!」
素養最直接講求的就是知識、技能、態度,而下圖的五個階段則是學次方所有課程的重要五階段,我們注意到大家對於素養的學習、評量、養成、課程設計都有一定的迷惘,這次針對這些提問和想像,我們也希望能夠直接用學次方的經驗與大家做分享,還請多多指教了。
關於素養的解釋、重要性,都有許多不同的資料可以參考,我們將會和大家分享「素養課程設計」、「素養評量設計」兩大關鍵,此篇針對「素養課程設計」進行分享。
要談到這個主題,我們必須稍微說明一下,學次方的學期課程基本上是以「主題」貫穿每一個領域,所有的領域都要依附這個主題、共同討論出來的主題深淺進程,進行課程的設計與調整,也因此打破領域和單元的限制非常重要。
素養強調的是知識、技能、態度。
- 知識代表我對某個領域或某個知識之研究內容(我明白食物的營養素分類)
- 態度代表我對於這個領域的自主研究精神、探究的思考習慣(營養素分類可以做什麼?可以怎麼測量?文化的飲食與營養素有關嗎?)
- 技能代表我是否有辦法結合自己的已知,去解決任何問題(銀髮族因為各種原因營養不良,可以怎麼解決?)
課程設計的關鍵:打破科目和領域的城牆,回歸生活應用面
我們所有的課程設計出來後並不會完全依照課本的單元進行,但反過來說,國小階段該學到的所有知識與技能,都一定會在學次方的求學階段學完,當我們強調的是知識的應用、學習的自主,那打破單元和科目限制、打破腦袋中「我只有數學好其他都很爛」這類科目城牆變得非常重要而且必須。
以學次方2019春季班的主題為例,這學期的主題是「宇宙」,而以下是我們的課表,往下繼續閱讀之前,請大家先想想看,這些課程內容,可以如何和「宇宙」牽扯上關係?
- 語感、文學可以怎麼談宇宙?
- 公民、社會又怎麼與宇宙相關?
- 科學、程式似乎和宇宙比較好連結?
- 數學、英文這些好像好想像的領域呢?
有想法了嗎?如果空想想不到,也可以用心智圖幫助你哦!(心智圖的跨域發想,也是我們常常帶著孩子用的工具:自由研究研究什麼)
TIPS 1:丟掉所有成見,從自己出發
一開始想不到東西都是正常的,我們自己帶了許多工作坊,大家也是花了很多時間進行發想練習,這裡有一個小小訣竅,那就是從自己出發。
看著這個主題,什麼都不要想,不要想要符合哪個單元、不要想要花多少時間教、不要想小孩有沒有辦法學會、更別說去想學這個要做什麼、是不是政治正確(在台灣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老師可以專心去想著怎麼設計教學及引發討論),這些問題和思考習慣就是限制發想的可怕陷阱,但因為人的思考是偷懶的,請務必要有意識地丟掉所有否定子句,專心想著:Why not?
討論宇宙,和孩子一起玩占卜占星,Why not?
討論宇宙,和孩子一起找UFO、找外星人,Why not?
占卜占星是許多人小時候好奇、相信也會玩的;找UFO和外星人,這種神祕學也是許多人曾經有過的瘋狂經驗,這些東西就是實際上生活中會被討論、大家好奇的事情,更是做跨域討論的理想主題之一。
先將自己想要談的內容記錄下來,再進行分類,慢慢地你也會找到一些方式去做討論。
下圖是我們整理好的內容,不過一開始每一個小點都是分散的哦!
TIPS 2:收斂、發散,從歸納中找範圍,從歷史裡找脈絡
如同剛剛提的,先從自己有興趣的、孰悉的內容出發,不管多麼平常或者覺得多麼不可能都不要緊,發想完之後,再將自己的點子分類、歸納,重要的是下標題,下標題的好處是,設計課程時可以更聚焦,在溝通上或思考上也比較不會漫無章法,重要的是透過標題進行排序,可以更讓自己的課程整體流程不要偏題太多。
跨域課程有幾個很常被問的問題,就是:跨領域就沒範圍?課程延續性怎麼辦?
藉由整理後的標題,可以幫助你去定義範圍,也可以協助自己在思考延續性時更有邏輯,舉我們的實際例子來說,宇宙相關的學科和研究有各式各樣的範疇,在幾經討論後,我們決定回過頭來看整個學術的歷史發展脈絡,跟著古人的腳步走一次、看看每個世代所在意的,也因此讓我們順利設計出這學期的課程脈絡。
大家在共備課程與設計課程整理性時,也非常推薦用這樣的方法,從該領域主題的歷史發展當作脈絡設計的參考,不只協助老師進行知識內容深淺的調整,更能較容易符合孩子的學習進程(畢竟古人剛開始研究時,就如同孩子什麼都不會的狀態)。(延伸閱讀:沒學過科學的孩子,也能發明酸鹼試紙)
TIPS 3:找到想要談的,才從中定義核心
前面我們一起做了主題的發想,接著進行了領域的延伸和整理,耐不住性子的人可能會想知道:到底怎麼和學校課程結合?又怎麼和課本單元結合嗎?
如同學次方的學習五階段,我們其實是非常注重基礎能力的,所有的態度和精神,都必須要透過基礎能力的協助才有辦法完成,這是不容質疑的關鍵,但回過頭來,希望大家去思考的是,所謂基礎能力是什麼?難道只是把數學題目算好?把國字寫得很美麗、都沒有錯字?還是把實驗做得非常完美?(延伸閱讀:不寫甲乙本,還可以怎麼學國字)
對學次方來說,上述那些都不是答案,我們強調的基礎能力,是指在學習新知或者解決問題上,可以用來協助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閱讀理解能力、數感基礎概念、紀錄與書寫文字的能力等等。(這也影響到評量的判定與設計,所以定義基礎能力的標準非常重要)
建立在這個核心基礎,我們便可以輕鬆地找到每一個主題或課程中對應的核心知識,例如下面這樣的周課表。
再找出核心知識的過程中,除了TIP2的回顧古人世界,老師們也可以回想自己「學習這個知識的方法與過程」,慢慢將自己的思考過程抽絲剝繭,讓孩子有辦法跟著過去的你走過一回思考探究,也將會大大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延伸閱讀:民主精神從何培養?用身教體現平等對話)
我們今天不談單一堂課的課程設計,強調的是整體課程規劃如何進行,而這次學次方一直以來希望傳達的,所謂知識或者學習不該是單一面向,而必須是能夠為己所用、在生活中能夠協助自己面對世界的。
老實說,這也不是太過前衛的想法,不管是媒體常常引用的各國案例,我們的教育部也早在多年前就已頒布了相關的概念,而108課綱又再一次地強調和定義,現在希望大家一起更具體的朝向這個目標前進。
有了更具體的課程設計方法,也才有辦法設計出相對應的評量機制,我們常說:『知道自己在教什麼,才有辦法知道自己要評量什麼』,先拋開一切疑慮,試試這樣的發想過程吧!
【給老師的話】找夥伴一起努力吧
單打獨鬥的設計是辛苦的,不管同科或不同科,找自己的朋友一起做共備,大家也更能夠想到有意思的點子哦!
【給家長的話】在家也能做翻轉
雖然文中都是分享「課程設計」,但事實上跨領域的思考應用,在家裡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就算不是一堂課,每一次的對話、每一次的討論,都可以融入跨領域的精神,探究精神從小養成。(延伸閱讀:與世界連結,把握每一刻感受生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