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非常推薦語感相關的課程,使用這款桌遊進行課程的活動,遊戲本身有圖片版和文字版,以語感相關課程來說的話,兩種版本都很適合喔!遊戲中有許多不同文字或圖片的卡牌,玩家基本上分兩隊進行,要想辦法透過提示,讓隊友找出對應顏色的卡牌,掀翻找完的隊伍獲勝,而這些過程中不可以翻到黑色間諜卡,否則直接輸掉。一樣,我們不特別介紹遊戲規則,只針對桌遊本身如何延伸應用到教學來討論喔。(非業配推薦:《機密代號》開箱&規則)
適用領域:語文領域(國文、英文等)/社會領域(歷史、地理)、科學領域
適用對象:三年級以上、對於文字轉換的使用略有孰悉者
課程核心:字意轉換、字意延伸/相關性延伸應用
第一階段:進行遊戲(遊戲時間約15~20分鐘)
遊戲本身就是一個很強的文意轉換與連結的練習(不管中文或英文都是),所以其實多花一點時間進行遊戲是沒什麼關係的,唯獨要注意的是遊戲節奏,當孩子不擅長做字意連結時,就很容易只出現一次提示一張卡片的情況,而這個情況是我們必須要避免的,畢竟這樣進行遊戲就失去了練習的意義。
所以當發現這種情況開始出現時,請趕緊調整遊戲的規則或方式,比如降低遊戲體驗時間,把大家收回來,各組進行PK,比賽誰可以一次說中最多張卡片。(延伸閱讀:大班的桌遊教學應用(上)原則篇)

或者遊戲進行的過程中,只有特定幾組孩子比較無法很快連結,也可以進行該組的額外提示,提醒孩子還可以怎麼做,務必記得『在遊戲表現上,很多時候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會做或沒想到』,那麼老師的角色即是降低這樣的門檻,讓孩子開始動作。
又除非孩子在文字的孰悉度上還需加強,或者卡牌上的字意真的離孩子生活太過遙遠,不然基本上這款桌遊不太需要重製(頂多就是掃描投影,讓全班可以一起進行),這也是推薦使用的重要原因喔。(延伸閱讀:【教案設計】《非常嫌疑犯》談刻板印象、第一印象)
【延伸應用】老師們也可將卡片內容調整成孩子們正在學的內容,比如古人、歷史事件、英文單字、文學作品等等,透過這些方法也可以強化孩子去找到這些事物的關聯,這時候也滿推薦可以從圖像版的概念去做遊戲設計喔。

第二階段:遊戲後討論與創作(討論時間約20~25分鐘)
進行遊戲的方式便是不斷找到卡牌中的共通點,轉化與連結的方式,除了實際物體上的連結,在語文領域中也有的是字意的轉換連結,以下討論內容分兩類稍做說明。
【語文領域】在語文領域中,我們想要和孩子談的是字意轉換與應用,舉個例子來說:題目上如果是「矛」,那你可以想到什麼呢?實際的矛?抽象的矛盾?實際的矛頭?或是有攻擊意涵的矛頭?一個字詞可以轉義成許多涵義,才是我們要傳達給孩子的(某個程度來說,也是練習作文概念很重要的能力);同理,英文或者其他語言也有同義的概念存在,甚至外來語言常常會因為翻成中文而導致使用上的錯誤(比如:angry, mad, fury, rage 都被翻譯成生氣、憤怒),也很可以在這個時候提出來讓大家感受、修正喔!
【社會、科學領域】而在事件上的連結,也是我們在其他領域上希望孩子可以做到的,舉例來說:哥倫布遠征與演化論有什麼關聯?鹽析與液晶又有什麼關係?找出這些不相干事物的關聯性,也是考驗著孩子是不是真的熟悉這些東西哦。(考考老師,自己孰悉嗎?)
討論完後,若時間足夠,也很推薦老師們給孩子進行創作,請孩子自己出一份含有兩到三個詞彙的題目,並自己先想好其中的關聯性,出好題目後進行交換,讓其他同學猜猜看、推敲看看喔。
轉譯與演繹,我們溝通的重要起點
雖然上面也分享了除了語感領域之外的應用,不過遊戲本身我們還是將他分類在「溝通力」的類別,原因很單純,便是遊戲中進行的方式、所要用到的思維與概念、與他人之間互動的關係等等,這些核心能力其實就是溝通力的重要關鍵。
回想一下,自己在溝通表達時,都在做些什麼?講話與肢體只是方法,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就是要讓雙方有共識,為達這個目的,彼此便必須要在對話過程中不斷連結互相的訊息,並且重新整理自己所想的、轉譯成對方理解的。
想像一下、對照一下,這就是遊戲中在做的事情囉。
※ 延伸閱讀:
◆ 【2019桌遊應用x溝通力】3+5款桌遊,培養團隊溝通力
2019年我們也開設了一些講座,試著帶大家拆解這些遊戲中的元素,除了找出適合自己課程的桌遊、也可以反過來找到適合這款桌遊的遊戲核心,如果有興趣趕緊報名去:https://peliteho.pse.is/ARSQ7
2019 桌遊應用講座x團體凝聚力
課程熱烈報名中:https://peliteho.pse.is/ARSQ7
※文章圖片皆來自BGG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