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復仇者聯盟四:終局之戰》的上映,從不能爆雷到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討論,復仇者聯盟四可以說不只是漫威宇宙第一階段的結束,也是許多人的英雄憧憬告一段落。
猶記得漫威的英雄片開始大紅大紫時,就出現許多討論「美國英雄主義」的文章,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所談論的是,這些我們所見的超級英雄,最特別之處就是──他們都是平凡人。
紈褲的企業家變成鋼鐵人、瘦弱的理想青年變成美國隊長、宅宅的科學家變成浩克、一般的高中生變成蜘蛛人……這些彷彿就在你我身邊的「普通人」因為各種原因變成了超級英雄,而這也是漫威的英雄世界中很有意思的地方,這些英雄一開始都不是自願要成為英雄的,在「成為英雄」的路上也有許多頹廢、失敗以及想要放棄,這些人性化的設計也讓人們開始探討,究竟所謂英雄到底是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從同樣位置看世界
在票選暑假營隊的時候,MARVEL這個主題被選上了,我們便開始想「究竟要用這五天的營隊做些什麼?」,我們既沒有業配、也不希望單純用主題做出一個超級歡樂的角色扮演營隊,那又還可以談什麼呢?
綜觀漫威的每一個英雄,大家有各自的擁護者,也有各自令人喜愛、厭惡之處,大家分享討論的過程中,慢慢地我們摸出了一些頭緒,似乎英雄之路是有這麼一回事的!

受到感召有時是不得不的選擇
以第一個將漫威娛樂影視救回來的角色鋼鐵人為例,Tony Stark原本是個軍火商,有錢的他也過著奢靡的生活,目中無人的個性卻在一次生死交關的事件中產生轉變,也開啟了《鋼鐵人》系列中Tony的各種轉折變化。
成為英雄的人們,大多都不是自己「突然之間」想要變成英雄,而是受到不同的契機而開始了這趟英雄之旅。
從自己的長處開始,面對世界的難題
英雄受到感召之後,也會開始一連串的練習,沒有經過練習和磨練就成功的英雄幾乎不復見,就算一開始就是個有能力的角色,也必須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夠自我成就,而這樣的堅持與毅力才是成長的關鍵。
以聰明才智著稱的Dr. Strange,也曾被自己的聰明腦袋所侷限視野,經過了種種質疑、探尋、衝突、磨練等過程,Dr. Strange才真正成為奇異博士,扮演其重要的角色意義。
與自己奮戰,成為更好的自己
除了努力練習和接受磨練之外,最重要的是,英雄也會失敗,也會有失控的時候、也會有不帥的時候,或許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就是他勇於接受自己脆弱的一面,與自己的軟弱面對面,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Hulk是由科學家Bruce所化身而成的,Bruce受到感染後會變得無法抑制內心的憤怒,Bruce也無法接受失控的Hulk,如此糾結的狀況也導致很多情況變得混亂。接受脆弱的自己絕對不是這麼輕易,Bruce也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終於接納Hulk的自己。
傳承,讓意念美好世界
英雄之路的最後,成就的不是那個「我」,而是帶出更多、更深厚的情感意念,並將之傳承。
這個傳承也常常引導著下一個(代)的英雄,在英雄之路上持續自我突破。
選擇一個我們與孩子的共同語言
在英雄成為英雄的這條路上,可以討論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這些形而上的討論和核心概念,是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這次的營隊傳達給孩子的,而事實上這些內容很難單純做討論就能直接呈現,也因此在營隊中我們也設計了許多實際的操作與體驗,希望讓孩子能夠在這條英雄之路上走得更有感。
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會與孩子一起做磁浮鋼鐵人,飛起來的鋼鐵人是孩子很可以想像的,但其中的原理(磁浮)卻不是孩子生活中容易出現或觀察到的,做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因為磁鐵大小、黏的位置、軌道寬度不同而失敗,這些「困境」孩子要怎麼一一克服就是很重要的自我面對與成長。(你可能會說,這樣的困境好像很小?不過對於生活單純的孩子,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大困難?)
遇到困境的英雄們也沒有標準答案可以找,也因此在營隊中,孩子也要靠著自己的力量試著解決這些難題,這樣過程中的自我突破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傳達的英雄信念。
漫威這十年設計的許多細節都讓人值得再三回味,也有許多意境更是值得花時間好好討論,不管是科技的實體研究、性別議題的社會討論、憎恨與原諒的轉念接納、自我迷失的成長表現等等,這些都是漫威的影片系列中可以用來談論的題目。
這個暑假,五天營隊,一定無法將漫威的各個面向都好好聊到,掙扎了許久,最終我們決定一起與孩子踏上成為英雄的英雄之路,離開營隊後擁有不同的英雄視野是我們最終的期待,但我們不希望這個營隊變成一個「說教」營隊,也因此會強調的是每個孩子的自我成長之路。(成果發表也會依照這個脈絡分享唷,會看到孩子的作品、創作時的心路歷程、遇到困難時如何克服)
我們選擇了一個共同的語言,是希望一起探索、一起分享彼此的各種想法與經驗,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世人的英雄」,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
一起踏上這英雄之路,我也說不準營隊後孩子會有怎樣的成長變化呢!